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政治/社會 > 中日歷經12年達成海空聯絡機制協議

中日歷經12年達成海空聯絡機制協議

2018/05/11

PRINT

中日深度觀察

      中日兩國政府5月9日達成協定,為避免中國軍隊和日本自衛隊發生衝突,將從6月8日起啟用「海空聯絡機制」。經過12年談判取得的這一成果成為兩國總理會晤的亮點,但實際上在海空現場的應對方式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來自日本自衛隊最前線的人員吐露心聲:「能否由此減少衝突風險是一個疑問」。

 

      「通過緩和緊張、釀成信任,使東海成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兩國防衛部門的代表正是為此而簽署了備忘錄」,日本首相安倍5月9日見證了簽字儀式後在記者會上這樣表述。中國總理李克強也借抵達日本時雨突然停止,表示兩國關係歷經了風雨,意味著或許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中國總理李克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月9日在東京元赤坂迎賓館(kyodo)

 

      聯絡機制的內容主要有三項:(1)設定日本自衛隊和中國軍隊在緊急情況下進行對話的無線電頻率和語言;(2)在防衛部門之間建立電話熱線;(3)防衛部門之間舉行定期碰面,促進信任。為防止衝突,最重要的就是第(1)項中規定的前線人員之間聯絡方式。但日本防衛省的發佈內容中表示:「關於兩國軍艦、飛機之間的聯絡,仍採用以往的聯絡方式」。意味著現場的對應方式在啟用聯絡機制前後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中日關係人士透露,「2007年開始的聯絡機制談判,到2014年時情況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中美日等21國審議通過了避免海上衝突的行為規範《海上意外相遇規則》(CUES),當日本自衛隊和中國軍隊的艦船發生不測事態時,可以通過CUES規定的通信規則進行聯絡。和中日2007年最初談判時相比,建立兩國間框架的意義已經大大削弱。

  

       在中日聯絡機制中提出了《海上意外相遇規則》中所沒有的防衛部門之間定期碰面,這表明中日達成的協議並非毫無意義。不過日本自衛隊方面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情緒,兩國間即便是簽署了協定,如果不能嚴格遵守,對於減少衝突風險還是沒有什麼效果。

 

       實際上通過兩國間的磋商,在2012年之前就幾乎完成了聯絡機制的概要內容。隨後談判被長期拖延,原因就在於日本將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並以此為導火線,在聯絡機制的適用對象是否包括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周邊海域問題上爭執不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9
具有一般參考性
 
3
不具有參考價值
 
4
投票總數: 16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