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首相改善中日關係的哲學是什麼?

2019/10/2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目前,中日關係漸入佳境,中國派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赴日本東京出席於10月22日舉行的德仁天皇「即位禮正殿之儀」,並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與安倍首相舉行了會談。日本明年春天將迎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9日在日本參院的全體會議上表示:「決心擴大所有層次的交流,把日中關係推上新階段,開創日中新時代。」

           

安倍與王岐山在會談前握手(23日上午,東京元赤坂的迎賓館)

       

           

 張石 的其他文章

 

 貿易戰:為何日本人不像南韓人那樣

 「同仇敵愾」?  

       

 日本若接受韓方提案或許能解決勞工問題

                 

 日本新天皇德仁與日本的馬車  

            

 日本應避免與南韓陷入「戰術的互損關係」

              

 一些謙讓的日本人為何電車搶座

 「當仁不讓」?

             

 中老年擺脫孤立 日本人可借鑒中國人活法?

                      

 為什麼日本人非常忌諱「落井下石」? 

                

  更多 >>>>

  在安倍領導的自民黨2012年奪回政權後,中日圍繞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衝突不斷,關係降至冰點,關係能改善到今天這種程度,當然與中日雙方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而安倍首相改善中日關係是有自己的哲學的,而且是很有見地的哲學。他在2013年7月7日接受富士電視臺採訪時對中方對中日首腦會談「提條件」提出批評,他認為「日中兩國關係密不可分,正因為存在問題,兩國才更應該進行對話」。他一貫主張「沒有前提條件的日中首腦會談」,他幾乎也不錯過任何能與習近平進行會談的機會,到目前為止,他已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10次首腦會談。

           

  第二點,安倍在改善中日關係中主張個別事項的對立不應該影響整體的中日間的互惠關係。

          

  2013年9月27日,安倍在首相官邸的記者會上,在回答中日間有關釣魚島問題時指出:對於我來説,即使有個別的問題,也要回歸互相控制在不影響整體關係的「戰略的互惠關係」的原點,從而推動日中關係的發展。

        

  安倍這種對華關係的説法可以説是一種「哲學」,首先,越是有問題,越要不斷地進行首腦會談,不斷見面,這樣才能互相疏通看法,增進了解,解決問題。

            

  而個別事項的對立不應該影響整體中日間的互惠關係的看法,是外交上的一種「俯瞰法」,中國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一詩中則寫道:「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我們從這幾句詩中所能得到的啟示是,對於兩國的關係,如果糾結于個別對立的事項,陷入其中,那就無法看到兩國關係的整體局面和整體願景,就會「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如果用「俯瞰法」,站在一個能夠俯瞰兩國關係全貌的高度來看,就會發現從兩國合作的大局著眼,對立的個別事項只是整個兩國關係中小小的一個點,正像安倍首相所説的:即使有個別的問題,也要回歸互相控制在不影響整體關係的「戰略的互惠關係」的原點。

             

  中日關係的改善正是這樣,釣魚島問題其實沒有真正地解決,但是中日越過這個問題加強全方位的合作,這個問題在整體的中日關係中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隨著中日整體關係的改善和擴大,釣魚島問題在整體中日關係中的位置就顯得越來越小。

            

  但是在日韓關係中,安倍卻沒有推行這種充滿智慧的哲學。


                

  10月24日,首相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會見了參加德仁天皇「即位禮正殿之儀」的南韓總理李洛淵,李洛淵向安倍首相遞交了文在寅總統的親筆信,但是,從去年10月南韓最高法院判決日本企業賠償二戰時期強徵的南韓勞工後,日韓之間的真正的首腦會談--安倍首相與文在寅總統的會談一直沒有實現。

             

李洛淵(左)與安倍握手(10月24日上午,首相官邸)

                      

  安倍在國際會議的場合多次迴避和文在寅舉行會談。6月末在大阪召開的G20首腦峰會上,據説南韓方面提出進行首腦會談,但是日本方面以日程的理由加以拒絕,安倍和文在寅在G20會場僅僅進行了「10秒鐘的握手」,在9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安倍和文在寅都出席了,按理來説是舉行首腦會談的好機會,就是不舉行首腦會談,也可以利用雙方可以相遇的場合進行暫短的交談,遺憾的是雙方連暫短的交談也沒有進行。

            

  這樣,安倍在日韓關係上,就沒有貫徹他在中日關係中所推行的「正因為存在問題,兩國才更應該進行對話」的原則。

          

  另一方面,日方也沒有採取安倍在中日關係中所主張的即使有個別的問題,也要回歸互相控制在不影響整體關係的「戰略的互惠關係」的原點,從勞工判決問題,擴大到了半導體材料對南韓的進行單獨許可和審查,並將南韓剔除貿易優惠國的「白名單」等,南韓方面也進行了種種「反擊」,使日韓整體的惡化。

       

  如果安倍能夠把改善中日關係的哲學也用在改善日韓關係上,也一定會發揮良好的作用,因為那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哲學。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