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安倍無懸念再次當選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黨魁,任期3年,安倍內閣支持率也出現復甦跡象,安倍政權正走向長期化。右翼的安倍上台後,在外交上似乎總是和中國對著幹,但觀察中日關係近期的走向,不得不説日本右翼執政有利於改善中日關係。
安倍兩次擔任日本首相,每次上任初始都是在中日關係最差的時候。2006年安倍第一次擔任日本總理時,前任小泉純一郎2001年上任以來每年都參拜靖國神社,使得中日首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相往來,期間在中國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安倍9月26日就任首相,10月8日就訪問中國,首次提出了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當時被中國媒體稱之為「破冰之旅」。
|
15年4月習近平與安倍晉三在印尼會談(kyodo) |
安倍第2次擔任日本首相是在2012年的12月,當時中日關係因當年9月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而陷入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最壞時期,當時中國也發生了全國性的反日遊行。經過兩年,2014年11月安倍利用北京APEC的機會實現了近3年多的首次中日首腦會談。2015年4月安倍與習近平再次進行了會談,兩國間的各種交流也正在恢復。中日關係目前無疑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相反,相比自民黨,民主黨「左」一些,尤其是鳩山由紀夫給人的印象非常親華。但民主黨在2009年奪取政權後,日本的對華出口依舊低迷。2010年發生了東海中日撞船事件,使中日關係冷卻。尤其是到了野田佳彥擔任首相期間,決定將釣魚島國有化,使中日關係極度惡化到了最冷點。
再往遠點説,80年代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作為軍人曾經參加過二戰、是第一個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甚至被稱為「日本戰後首位右翼宰相」。但就是這樣一位右翼在中日建交時,作為支援田中角榮成為首相的條件提出了要與中國恢復邦交正常化。在中曾根擔任日本首相期間與中國達成協定設立「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開展面向未來的兩國青年之間的交流。80年代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
三木武夫也是對華「鴿派」,在1972年曾秘密訪華,為中日邦交正常化鋪路。但1974年在擔任日本首相後,三木武夫未能實現與中國締結中日友好和平條約,反而實現了日本天皇訪美,採取了積極的對美外交政策。因為三木武夫在自民黨內的基礎薄弱,沒能抵抗住黨內的右派,甚至在1975年以個人名義還參拜了靖國神社。
雖然中國媒體成天在指責日本右翼,中國人也非常痛恨「鷹派」安倍,但右翼在日本執政時,中日兩國關係往往會得到改善,這是事實,絕非偶然。
原因在日本政界。如果從對華關係的角度把日本政界進行粗糙簡單的劃分,可分為左翼、中庸、右翼。在左翼或者中庸派執政時,會受到右翼的攻擊,而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左翼政權往往會在外交政策上做出一些妥協。在釣魚島國有化問題上,就是石原慎太郎首先提出由東京購島,開始對民主黨政權進行批評,而最終導致國有化。但在右翼執政時,往往能夠抑制住同一屬性的「鷹派」。
從這點看,在日本,中日關係雖然説是兩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但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日本國內政治的影響,也可以説是「國內關係」。估計在中國或許也一樣。
這種國內政治力量的制衡而帶來的中日關係改善,雖然不能達到兩國關係穩定長久的發展,但在現階段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作者王徵為媒體人,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