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爭奪世界第一存在弱項
2014/08/25
![]() |
2014年1~6月的營業利潤比上一年同期增長7%。但是最近的4~6月轉為了下降3%。如果分部門觀察1~6月的營業利潤率,可以發現帕奇提到的「大眾乘用車」僅為2.1%。而2011年曾為4%。
大眾乘用車部門佔到大眾集團銷量的約60%。特別是其招牌車型「高爾夫」為全球各汽車廠商競相模倣。但高爾夫利潤率較低。不用説利潤空間巨大的高檔車奧迪和保時捷,高爾夫的利潤率甚至低於低價車型斯柯達(7.1%)。
大眾到底發生了什麼?人們看到的是大眾自2012年起推行的設計通用化戰略「MQB」進展緩慢。
MQB(Modular Querbaukasten)是指大眾集團最新的橫置引擎模組化平臺。通過MQB,引擎、變速箱、方向盤和汽車空調等重要功能集中的前部設計實現了通用化。包括奧迪和斯柯達在內的400萬輛汽車將通用這一平臺。從德國工廠逐步擴大至中國和巴西的工廠。
如果通用化能按計劃推進,借助量産效應,成本將迅速削減。但是,必須從零開始設計引擎和底盤等,而且需要更新工廠的生産線,初期投資將十分龐大。
「雖然大眾稱MQB是成本削減的王牌,但自去年起就不再用數字説明效果。方向性雖然沒有錯誤,但效果似乎低於公司的預期」,德國梅茨勒(Metzler)銀行的分析師尤根·皮珀(Jürgen Pieper)如此指出。
馬丁·溫特科恩董事長7月中旬表示,「大眾品牌的利潤率過低,這已引發緊急狀態。有時必須採取伴隨痛苦的措施」,要求削減50億歐元的成本。成本高昂是由於在人工費較高的德國國內進行生産,而削減成本有可能對德國國內的就業造成影響。8月1日,大眾宣佈解雇負責生産的集團董事麥愷德(Michael Macht)。
![]() |
7月,有觀測認為大眾將收購義大利飛雅特,進而將美國克萊斯勒的北美業務收歸旗下。雖然兩家公司均進行了否認,但要恢復業績,需要採取相應的根本性舉措。
並且,奧迪和保時捷對集團整體業務越來越感到焦躁。德國《明鏡週刊》雜誌報導稱,「奧迪和保時捷兩家公司都擔心被減少投資」。據稱兩家公司的高層曾批評大眾面向新興經濟體的低價車「只會拉低利潤率」。
大眾希望2018年在銷量和盈利能力等「綜合實力方面躍居世界首位」(馬丁·溫特科恩)。大眾2014年上半年的銷量為506.6萬輛,僅比豐田少約3萬輛,有調查公司預測稱2014全年成績方面大眾將超越豐田。
但是,大眾的管理體制未能跟上業務的急劇擴大。為了躍居夢寐以求的世界首位,必須將大眾變為「能賺錢的汽車」。馬丁·溫特科恩能否使MQB取得成功?目前正面臨「分娩前的陣痛」。
(加藤貴行 法蘭克福,中西豐紀 名古屋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