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5年決定自動駕駛的未來?
2016/08/22
![]() |
福特的自動駕駛試驗用車(8月16日,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多)
|
福特當天還宣佈向高精度感測器生産商美國Velodyne公司出資7500萬美元。該公司的感測器被谷歌等採用,是汽車識別周邊情況所必需的「眼睛」中的代表性産品。此外,還決定收購在圖像處理技術方面具有較強實力的以色列人工智慧(AI)創業企業。
在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開發方面,除了提出2020年前後投入實用的谷歌之外,德國福斯與寶馬也相繼在2016年的6月和7月宣佈在2021年投放市場。在2020~2021年可能成為自動駕駛車關鍵節點的情況下,稍稍落後的福特乾脆直接宣佈了量産時間。
令各廠商如此重視的背景是,如果未能及時參與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大的開發競爭,將越來越難以獲得供給能力有限的零部件廠商的協助。尤其是在探測障礙物的周邊識別零部件等方面,各廠商已展開激烈的「朋友圈」爭奪。
寶馬與美國英特爾展開了合作,還攜手戴姆勒等收購了德國一家數位地圖公司。另外,美國通用汽車和日産汽車則將與以色列企業展開合作。
福特之所以明確投放市場的時間,還有意借此推進零部件成本的壓縮,以降低整車價格。本次出資的Velodyne公司的感測器單價接近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2萬元),而福特打算使之降到數萬日元。
不過,即使按計劃生産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允許其在公路上行駛的法規也未必能及時出台。規定國際交通規則的《日內瓦公約》尚未認可沒有人類駕駛員駕駛的汽車駛上公路。即使在美國,法律也禁止銷售沒有方向盤和煞車踏板的汽車。此外,還存在由誰來承擔事故責任等問題。
即便如此,如果一味等待規則的制定,恐怕將很難生産出自動駕駛汽車。從歐美企業的動向來看,他們似乎正一邊在技術方面不斷摸索,一邊在民間主導下尋找確立法規的最佳時機。
著眼於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豐田等日系企業也力爭同一時期將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實用。雖然各廠商的設想還處於決定在「十字路口拐彎」的程度,但在歐美各廠商加快開發速度的背景下,對日本企業來説,未來5年的攻防戰將成為關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 中西豐紀、 矽谷 小川義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