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在中美市場險中求勝

2018/11/07


  豐田保持了良好業績。11月6日發佈的2018年4~9月合併財報顯示,銷售額創出歷史新高。銷售凈利潤率也達到8.5%,超過僅為5%左右的其他車企。但前景也不容樂觀。作為豐田積極開拓的兩大市場,美國和中國正面發生對立,在汽車共用和自動駕駛等技術方面,行業的「地殼變動」也在逼近。面對看不清未來的時代,豐田將在提振「盈利能力」的同時,加快對尖端技術的投資。

  

豐田副社長小林(左)和副社長迪迪爾·勒羅伊(Didier Leroy)在財報發表會上(11月6日,東京都文京區)

 

  6日,豐田副社長小林耕士在新聞發佈會上對目前的業績給予了一定的積極評價,「這是接近完美的水準」。顯示主業盈利的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5%。雖然世界原材料價格上升成為負面因素,但在亞洲和歐洲擴大了銷售,同時通過降低成本增加了收益。

 

  豐田的凈利潤率達到8.5%,超過德國福斯和美國通用汽車的5%左右。原因為豐田生産方式和徹底的成本削減方面領先。每年的成本降低達到3000億日元規模。但是,小林副社長在6日的記者會上透露,「希望(將來)達到6000億日元左右」。

 

  其背後存在豐田對將來抱有的危機感。該公司的股價比年初下跌8%,超過日經平均跌幅(3%)。

 

  

  佔豐田全球銷量4分之1的美國市場陷入苦戰。2017財年(截至2018年3月)北美地區的營業利潤為1321億日元,在3年時間內下滑至4分之1。在新車市場減速的背景下,成為降價成本的銷售獎金增加,擠壓了利潤。

 

  豐田6日提出計劃稱,在今後3年裏,包括全面改進在內,在北美總計投入31款新車。擔任豐田北美首腦的專務董事吉姆·倫茨(Jim Lentz)針對新車投入表示,「我們將減少銷售獎金」。將增産暢銷的皮卡等大型車,提高利潤率。

 


  今後,貿易摩擦將給豐田的業績投下陰影。

 

  豐田8月發佈估算稱,美國川普政府進口車關稅方案的影響金額達到每輛6000美元。之後美國進一步強化了打擊中國的懲罰性關稅,9月與墨西哥和加拿大就簽署了突出「本國優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達成協定。

 

  在NAFTA的新規則下,區域內的零部件採購比率提高至75%(現在為62.5%),同時還納入了在時薪高的地區生産一定量的工資條款。吉姆·倫茨自信地表示「能夠達成」,但調整零部件採購網有可能招致新增投資等負擔增加。

 

豐田計劃在墨西哥新工廠生産皮卡「TACOMA」

  

  豐田對中國也抱有危機感。目前,受中國關稅下調推動而降價的高檔車「雷克薩斯」等表現強勁,10月銷量同比增長近2成。2017年銷量達到約130萬輛,在10年內增至2倍以上。不過,市佔率僅為約6%,被大眾和通用遠遠落在後面。

 

  在中國,存在商務環境隨著政治狀況而明顯改變的風險,同時貿易戰可能導致經濟減速。在作為兩大市場的中美,不確定性都在確實增加。

 

  此外在技術方面,汽車共用和自動駕駛的普及迫在眉睫,谷歌等跨界企業也相繼涉足。豐田在自動駕駛汽車的實用化方面與軟銀集團展開合作,同時投資了美國優步(Uber)等搭車服務汽車。為包括數據利用在內的新一代汽車競爭做好準備。

 

  在多個方面的不確定性加強的背景下,以往的成功模式正在失去效力。豐田將在保持良好業績的情況下,通過成本削減提升盈利能力,加快構建能不斷投資尖端領域的體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