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向中國「開放」混合動力車

2013/11/21


       豐田汽車將和中國一汽和廣州汽車共同開發混合動力車(HV)。之前的合作僅限於從日本出口核心部件,然後在中國當地組裝。今後將在當地推進核心零部件和控制技術的開發和生産,對中國的混合動力車「國産化」提供合作。豐田也希望在起步較晚的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通過其擅長的技術實現反攻。

 
      豐田在中國有2家合資企業,分別是與一汽的「一汽豐田」以及與廣汽的「廣汽豐田」。豐田將和兩家公司的研發部門聯手,共同開發將汽油引擎和馬達組合起來以提高燃效的混合動力技術。將採用符合當地路況和中國消費者喜好的控制技術,打造中國專用的混合動力車。將在2家合資公司的工廠進行生産,計劃2015年投放市場。

      此前豐田由於擔心混合動力技術外流中國,一直從日本出口蓄電池和馬達等核心部件,然後在當地的合資企業進行組裝。因此,「普銳斯」的售價達20萬元,相當於中國市場上汽油普及車均價的2倍,成為在華銷售低迷的主要原因。

      此次加強合作除了公開混合動力的核心技術控制技術外,還將與當地的民營電池廠商共同開發和生産蓄電池。將以上海市郊外最近開設的研發中心為主要基地,加深與合資廠商的技術交流,同時將採購廉價零部件以降低混合動力車售價。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和能源問題,中國政府於今年5月20日出台了新的燃耗規定,對電動汽車(EV)和可在家充電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提供購車補貼,同時提出爭取2020年之前普及至500萬輛。

       但是,由於中國的充電設施不完善,2012年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分別僅為1萬輛和1500輛。在環保車領域也未能培育出有競爭力的本地企業。

       豐田將通過向環保車普及速度緩慢、環保技術開發滯後的中國宣傳其先進技術以推進本地化進程。此前核心部件的開發僅限於豐田內部,今後將改變方針,正式開拓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豐田已開始向富士重工業和馬自達等日本國內汽車廠商提供混合動力技術。計劃通過擴大與其他廠商的合作來量産混合動力系統,從而降低價格。將通過與面臨環保技術開發難題的中國廠商開展合作來進一步推進混合動力的低成本化。

 
       豐田有望在今年實現全球銷量1000萬輛,但豐田在最大汽車市場中國明顯發展緩慢。今後將通過「開放」具有優勢的混合動力技術,以爭取希望在當地發展環境技術的中國方面的支援,今後能否以此挽回劣勢將是關注焦點。

  豐田11月14日在江蘇省常熟舉行了研發中心的落成典禮。將在混合動力車領域與豐田加強合作的中國一汽和廣州汽車相關人士、當地政府相關人士等出席。負責技術的豐田副社長加藤光久表示,「希望提供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汽車」。

  在全球汽車廠商中,豐田有望在銷量方面率先突破每年1000萬輛,但豐田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僅為6%左右。尤其是在全球已累計銷售500萬輛的混合動力車領域,由於擔心電池和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外流,豐田對在中國進行開發持消極態度。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則將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定位為環保車的發展方向,大張旗鼓地實施了最多提供6萬元購車補貼以及培育當地廠商等舉措。由於並未向混合動力車提供補貼,豐田難免陷入苦戰,但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售也未像中國政府預測的那樣增長,未能培育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當地廠商。


  豐田此前對開放混合動力技術持消極態度,而中國政府則希望獲得相關技術。長期以來,兩者之間一直在展開博弈,而德國福斯(VW)和美國通用汽車(GM)則利用這個機遇加強了工廠建設和研發基地。進入本月以來,德國戴姆勒將直接出資中國大型車企北京汽車集團旗下乘用車子公司,市佔率競爭正日趨激烈。

  豐田在華銷售因中日關係對立而在去年秋季出現急劇下滑,但今年1~10月累計銷量比上年同期增長4.9%。豐田在最具優勢的東南亞銷售增長乏力,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的重要度正在提高。在作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如果能將混合動力車打造成量販車,成本降低的效果將非常明顯。即使向其他企業提供混合動力技術,如能將由此獲得的收益用於新一代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車等的研發,也能繼續保持技術層面的優勢地位。

  此前,在電視等家電産品、造船和高速鐵路等領域,日本曾以技術合作為契機進行技術轉移,結果被中韓企業反超。如何在有效防止日本核心技術流出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國家市場?在防止技術外流方面,依然面臨諸多課題。

(菅原透 廣州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