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為各國核電爭奪主戰場
2016/06/13
印度南部馬哈拉施特拉州的塔拉波核電站 |
西屋電氣將於2030年內在印度新建6座核反應爐。發電量約為600萬千瓦。總耗資尚未公開,預計規模將達200億美元。
看好印度核電市場的不僅是美國。法國也與印度在2016年初達成一致,「將於2017年度在印度西部啟動開發計劃」。儘管尚未簽署正式合同,這是西方國家時隔約40年在印度展開了核電競爭。此外,日本也於2015年底就簽署日印核能協定「在原則上達成協定」,未來有可能向印度出口核能。
印度目前有21座反應爐運作,發電能力達到578萬千瓦,居全球第14位。今後的核電擴大計劃十分引人關注。計劃到2032年增加約40座反應爐,發電能力提高至10倍以上。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透露,印度的核電站新建規模將於2040年僅次於中國。
受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影響,已開發國家的核電需求觸頂。今後的主戰場轉移到新興國家,而印度正處於主戰場的中心地帶。
印度發電量的70%依賴於火力發電。印度政府計劃大幅提高目前僅佔2%的核電比率,在增強發電能力的同時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核供應國集團(NSG)於2008年解除了對印度供給核技術與燃料的限制,隨後美法兩國在當年與印度簽署了核能協定。這為印度引進高效進口反應爐鋪平了道路。印度於2010年在國內施行的法律規定,核電製造商也將承擔事故賠償責任。因此,印度與外國企業的談判陷入停滯。近期,印度批准了名為《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CSC)的國際準則,規定本國承擔一定金額內的事故賠償,超出部分由締約國承擔。印度正在努力消除外資企業的擔憂,但仍存在國內法律與國際準則相矛盾的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新德里 黑沼勇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