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放脫鉤趨勢顯著 中美領跑日本停滯
2017/11/08
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為防止全球變暖而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脫鉤」(Decoupling)動向正在擴大。最近15年來,全球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減少了約20%。除了可再生能源投資外,新興國家還在擴大節能投資。《巴黎協定》在11月4日迎來生效1週年,作為2020年以後全球變暖對策的國際框架,該協定將敦促各國和企業採取進一步對策。
10月下旬,英國石油公司(BP)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等全球10家石油天然氣企業組成的「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宣佈,包括從天然氣火力發電站回收二氧化碳的項目在內,將向3項業務投資。
![]()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表示:「需要改變能源的生産和消費方式」。《巴黎協定》獲得了約170個國家的批准,態度慎重的石油巨頭也將被迫應對。
國際能源署(IEA)10月底發佈的報告顯示,2015年每創造1萬美元GDP就會排放3.1噸二氧化碳。比2000年減少0.7噸。此外,還有其他報告顯示,2016年燃燒燃料産生的二氧化碳同比減少了0.6%,減至321億噸。最近3年全球實現3%的經濟增長,但碳排放量基本持平。國際能源署認為,「這是新的趨勢」。
實現脫鉤的理由是低碳能源用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業務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美國蘋果、微軟、通用汽車等全球110多家企業加入了「RE100」 企業聯盟。該聯盟的目標是在業務中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正在走低。調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資訊顯示,在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澳大利亞,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降到與煤炭火力發電相同的水準。
![]() |
神華能源(內蒙古包頭市) |
投向節能技術的資金增多也為脫鉤做出了貢獻。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相關投資2016年同比增長9%,達到2310億美元。熱泵的銷量增長28%,純電動汽車銷量增長38%。主要國家開發的節能設備正逐漸向新興國家普及。
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將把發電能源由煤炭轉變為光伏等。此外,還探討關閉約100座煤炭火力發電站。中國經濟2016年同比增長6.7%,而排放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的使用出現增加,煤炭消費減少。中國2014年的發電量中煤炭佔73%,預計2030年煤炭的比重將降至51%,2040年降至43%。
在油價較高時,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美國掀起了頁岩氣革命,頁岩氣取代煤炭成為發電燃料。雖然川普政權宣佈退出《巴黎協定》,但美國企業的行動不會停止。
日本2016年未能進入世界資源研究所(WRI)選出的全球21個脫鉤國家名單。日本的單位GDP碳排放量為2.6噸。從2000年開始的減幅小於中美。加入RE100的日本企業也只有理光和積水建房。
日本的汽車、機電等行業的大部分企業認為:「可再生能源成本太高,不可能在日本完全使用這種能源」。受到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的影響,日本光伏發電的成本始終居高不下。日本需要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認真考慮如何推進重啟核電站。
11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COP23)在德國波昂召開,會上討論了《巴黎協定》的規則制定。國際能源署認為,以實現年均3.4%的經濟增長為前提,即使保持目前的減排努力,2030年的碳排放量依然會比2015年增長20%,達到386億噸。要想實現「2度目標(編者注:相比工業革命前的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還需要再削減約35%的碳排放。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竹內康雄、草鹽拓郎、榊原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