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電出口在薄冰上艱難前行

2018/06/08


  日立製作所在英國開展的核電站建設計劃將向前推進。英國政府近日宣佈與日立達成基本協議。由於英國政府同意擴大支援,此前圍繞核電站風險和成本增加而陷入僵局的談判終於將正式啟動。作為一項增長戰略,日本政府提出核電出口計劃,但是多項計劃接連受挫。此次的談判凸顯出,在風險和成本膨脹的情況下,民間企業主導推進核電項目存在極限。

 

日立參與的英國核電站項目的完成設想圖

 

  對於日立與英國政府就在英國中部安格爾西島新建的2座核電站計劃達成基本協議,英國能源部長於當地時間4日表示歡迎,稱「已進入重要的下個階段」。日立方面也于5日發佈聲明稱,「確認了此前的磋商成果」。

 

  在現有發電站日趨老化的背景下,擔心電力短缺的英國政府對日立的計劃可謂罕見地給予了大力支援。在超過3萬億日元的總事業費中,英國政府將全額負擔超過2萬億日元的融資。英國政府與企業聯盟將向業務公司出資3000億日元,並討論撥出1500億日元作為風險對策費。

 

  不過反過來看,英國政府的鉅額支援顯示出民營企業難以主導核電站建設項目的現狀。此次的總事業費增至當初預期的2倍以上。這是因為安全對策費用滾雪球式不斷膨脹。

 

  2000年代,包括日本在內,世界各國將新建核電站作為能源政策的支柱,這種潮流被稱為「核電復興」。但日本3·11大地震導致福島第1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潮流為之一變。

 

  由於日本國內的核電站新建計劃全面停止,日本政府與核電相關企業通過參與其他維持了核電方針國家的核電站項目來尋求活路。安倍政府提出到2020年基礎設施出口比2010年擴大3倍,達到30萬億日元的目標,將核電出口視為與高鐵等並居的支柱産業。

   


 

  不過,除了日立在英國的核電項目外,其他多項核電計劃正處在分岔口。三菱重工業在土耳其錫諾普的4座核電站新建計劃的總事業費猛增至5萬億日元,比此前預期翻了一倍。三菱重工業的相關人士表示,緊急電源等地震對策費用膨脹,「除非土耳其政府將電力收購價格提高至2倍以上,否則無法盈利」。由於盈利性不透明,企業聯盟名單上的伊藤忠商社退出了該計劃。

 

  

  東芝在美國的4座核電站新建計劃計提了超過1萬億日元的鉅額虧損,旗下負責核電站建設的西屋電氣(WH)申請破産保護。

 

  全球的核電站計劃相繼受挫,如實反映出各國政府夾在確保能源和核電風險膨脹的夾縫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日本政府在《能源基本計劃》中提出,到2030年將核電在電源構成中的佔比從當前2%提高至20~22%。達成這一目標預計需要再啟動30座核電站,但目前關西電力和九州電力等合計只有8座核電站。由於日本政府規定核電站的運轉年限原則上為40年,因此必須要新建核電站,但《基本計劃》並未明確提及新建計劃。

 

  另一方面,老化的國內核電站將迎來「廢堆時代」。在日本國內難以新建核電站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廢堆的技術人員?有聲音表示,「希望通過海外的新建項目保證技術」。

 

  核電站新建成本的膨脹將導致電費等國民負擔增加,反核運動在英國等國家出現擴大。日立與英國政府的核電站項目在核電政策的窘境和矛盾之中,將進入最終協議的正式磋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