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澳和東盟將合作開展二氧化碳地下封存

2020/11/18


       日美澳和東盟各國將針對減少溫室氣排放的新方式展開合作。將合作開展通過把二氧化碳埋入地下來減少向大氣排放的業務。其他亞洲地區排放並封存在當地的二氧化碳可以與日本的排放量相抵消。日本認為這是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有效手段,將推進相關措施。

 

 

       在歐洲等地區,以溫室氣體凈排放降為零的「碳中和」為目標的動向不斷擴大。日本首相菅義偉10月也宣佈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要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必須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到與森林吸收的量等同等的水準。即使推進可再生能源的擴大和氫氣的使用,鋼鐵和化工等行業仍會繼續排放二氧化碳,完全達到均衡十分困難。

 

       隨著凈零排放舉措的不斷擴大,將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技術備受矚目。例如,採用稱為CCUS(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的技術,對火力發電站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壓縮處理或將其吸收到液體中,通過井封入地下。利用油田及天然氣田等地層,防止二氧化碳洩漏到外面。

 

       這種技術已在北美的部分地區投入使用,歐洲啟動了將各國收集的二氧化碳埋入北方海域的實證實驗。

 

       日本能源政策的方針是在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同時,以一定比例繼續使用火力發電。亞洲也有很多國家依賴火力發電。國際碳排放權交易規則是,如果某個國家幫助其他國家將當地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封存量可與本國的排放量相抵,日本這樣做可以實際上削減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各國將在11月內召開的東亞峰會(EAS)能源部長會議上確認新框架的方向性。將從2021年開始首先列出亞洲可封存二氧化碳的候選地名單。油田和天然氣田較多的亞洲被認為擁有很多地下封存候選地。

 

       據日本經濟産業省介紹,至少可以封存100億噸以上二氧化碳,相當於現在日本年排放量的10倍,如果增加使用油田及天然氣田等,則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封存量。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70年,CCUS將佔到世界二氧化碳減排量的15%。

 

       將調查封存量、成本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力爭2030年開始在各國和民營企業商用。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帝石公司已開始在澳大利亞等國探討這項業務。美國也計劃將亞洲已實用化的技術應用於美國。

 


 

       還考慮跨國在整個地區交易二氧化碳封存量。將制定利用船和管道將二氧化碳運到封存場所以及用本國排放量與技術合作減排量相抵消的機制。

 

       日本企業也在推進技術開發。在北海道苫小牧海岸,約有30家企業正在合作實施地下封存實證實驗。日揮負責地面設備的設計和操控技術,日本石油資源開發公司(JAPEX)負責挖井等。

 

北海道苫小牧市的實驗設施

 

       東芝的子公司從10月底開始在福岡縣火電站開展將廢氣通入特殊溶液以分離回收二氧化碳的試驗。川崎重工業將在關西電力的舞鶴發電站(京都府)設置二氧化碳回收設備。三菱重工已在美國供應二氧化碳回收設備,東麗則推進開發高效回收二氧化碳的高功能膜。

 

       要想實現實用化,除了提高回收和封存效率的技術開發外,降低成本也是一大課題。按照目前的技術,處理1噸需要約7000日元(約合人民幣440元)。日本國內可進行大規模地下封存的地方很少,能否在亞洲擴大業務並降低成本成為關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