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LNG進口量逆轉,日本看好氨氣
2021/07/05
中國又反超日本了。在過去10多年,國內生産總值(GDP)等各項經濟統計發生了很多次這樣的現象,如今正在液化天然氣(LNG)的世界裏發生。
在LNG的進口量上,中國很有可能最快在2021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的預測顯示,日本2021年的進口量預期約為7510萬噸,而中國約為7550萬噸 。
![]() |
日本從半個世紀前開始,作為買家一直主導著LNG的世界。但日本市場日趨成熟,需求觸及天花板。日本的電力和天然氣公司最近數年在LNG進口方面不斷縮短合同期限,減少數量。
另一方面,經濟持續擴大的中國正加快從煤炭到天然氣的燃料轉型,陸續簽訂了10年以上的大單合同。由於冷暖氣的需求因氣候而波動,進口國首位寶座的易主也有可能推遲約1年,但只是時間問題。
一般認為資源進口量越少越好,但有時也不能單純這麼説。
例如,卡達與日本7家電力和天然氣公司簽署的為期25年的LNG合同將到2021年底到期。這是相當於日本全年進口量近1成的超大型合同,但由於日本的需求前景不透明,合同更新談判陷入僵局。
在海灣戰爭爆發第二年的1992年,日本中部電力率先簽署了合同。合資的開發企業獲得了三井物産等日本企業的少量出資,為卡達成為資源型國家鋪平了道路。但在走上軌道後,賣方往往會去尋找能購買更多的優質客戶。一家日本電力和天然氣公司首腦在談到現在的談判時透露,「卡達一直不願意給日本太優惠的條件」。
雪上加霜的是,卡達國營石油公司在3月宣佈,2022年1月取消參與合資企業的美國埃克森美孚、日本三井物産和丸紅等的出資。三井物産和丸紅等商社一直被視為面向日本電力和天然氣公司銷售的渠道。有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卡達自信地認為,自己有能力開發和銷售LNG」。
日本政府提出了能源安保目標,支援日本企業取得海外的礦産權,決定將石油和天然氣的自主開發比例到2030年提高至40%以上。但是,如果像卡達這樣的情況相繼出現,將産生嚴重影響。
![]() |
LNG的歷史表明,在本國市場需求旺盛期間成為開發和生産的主導者有多重要。
不過,在全球脫碳化趨勢加速的背景下,LNG也無法高枕無憂。日本想要搶在世界之前瞄準的新一代燃料是燃燒後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氨氣。到2040~2050年,氨氣有可能在全球成為發電燃料。
三菱商事的執行董事羽場廣樹表示,「現在還沒有全球性的氨能生産企業。日本趁現在掌握開發和生産的主導權非常重要」。三菱商事獲得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産資源機構(JOGMEC)的支援,將在印度尼西亞生産清潔的氨氣,正在討論向日本出口。
日本從1969年開始進口LNG,構建了供應鏈。減少了重油燃料發電,將城市燃氣的原料從煤炭改為天然氣,改善了大氣污染。還培育了重電設備和造船等産業。
在又一次能源的大轉型期,氨氣有可能成為遊戲規則改變者,或許還能對日本的能源安保做出貢獻。日本要如何利用在LNG上獲得的教訓和經驗,正在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花房良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