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甲烷濃度創新高,自然界排放增加?
2022/05/11
日美研究機構的觀測均顯示,大氣中,溫室效應高於二氧化碳的甲烷的濃度2021年創出歷史新高。升幅達到往年的逾2倍。有分析認為,自然界的排放多於預期,但尚不清楚詳細的原因。如果氣候變化對策的前提出現動搖,有可能不得不進一步削減溫室氣體。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2020年的溫室效應達到二氧化碳的約84倍。地表附近的濃度截至18世紀前後為700~750ppb(ppb為十億分之一),隨著人類活動而上升,目前超過1800ppb。世界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上升1.1度,據分析其中2~5成源自甲烷。
日本的國立環境研究所(簡稱國環研)利用人造衛星測量大氣整體的甲烷濃度,2021年平均為1857ppb,創出觀測史上的新高。全年升幅也達到17ppb,是2011~2020年平均值(8ppb)的逾2倍,並創出歷史新高。
![]()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通過地面觀測網來測量地表附近的甲烷濃度。2021年達到啟動觀測的1983年以來最高的1896ppb,比上年提高17ppb。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分析稱,通過減少甲烷排放,「能抑制氣溫上升的峰值」。2021年秋季,歐美主導、包括日本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旨在減排人類活動導致的甲烷的《全球甲烷減排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
《全球甲烷減排承諾》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比2020年減排30%以上的目標。據悉能將截至2050年的氣溫上升幅度抑制0.2度。目前已啟動天然氣管線洩露對策等。此次超預期的濃度上升有可能給此類舉措的前提帶來影響。
甲烷的排放源大體分為人類活動和自然來源。過去這2種因素的影響一直被認為基本相近。
人為排放産生於天然氣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開採與運輸、畜産和水田等農業領域、廚餘垃圾等廢棄物,比較容易測定排放量。自然來源則難以推算排放量。
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顯示,2021年能源領域的甲烷排放為1.35億噸。在新冠疫情下,2020年有所減少,2021年恢復至2019年水準。農業和廢棄物不易受短期經濟的影響。相關領域並未確認到能夠對2021年大氣甲烷濃度迅速上升作出解釋的排放增加情況。
日本國環研衛星觀測中心的負責人松永恒雄分析稱,「基於排除法可以得出,自然來源的排放很可能有所增加」,同時指出「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或需要採取進一步減少人為排放的努力」。
![]() |
湖泊和濕地也會産生甲烷(照片為北海道的釧路濕原,2020年9月) |
湖泊和濕地等的微生物會分解有機物,排放甲烷。如果洪水等導致濕地面積擴大,排放也將增加。化石燃料消費動向和濕地面積變化等的數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以後出爐。弄清排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當務之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岩井淳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