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要進行解體式重建
2015/12/22
「如果能稍微早一些採取措施,也不會帶來這麼大的損失」。12月21日,東芝現任社長室町正志在記者會上表示。東芝與日立製作所等其他電子企業相比,在結構改革方面被落後了一大塊。
東芝現任社長室町正志在記者會上(12月21日,東京港區) |
第二次是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同行業的日立出現了被稱為製造業史上最大規模的7873億日元最終虧損。由於過去的利潤積累,財務基礎相對堅實,日立決定借機徹底「排膿」。另一方面,東芝卻背負著眾多虧損業務,一名相關人士透露:「並未實施與日立相同力度的排膿措施」。此外,財務基礎「沒有日立堅實」也是原因之一。
低利潤的業務結構就這樣得到保留,最終引發了會計造假。由於錯失了2次良機,一位電子企業前社長認為東芝「失去了擺脫20世紀型業務結構的機會」。
例如,同行業的美國通用電氣(GE)在雷曼危機後,由於過度依賴金融業務,資金週轉遇到困難,出現了70年未見的分紅減少。為此,通用電氣做出了被稱為「重置(Reset)」的結構改革決定。通用電氣認為,「技術革新對於國家的發展必不可少,構建生産效率更高的製造業基礎也十分必要」。通用電氣對旗下業務進行了取捨和優化,選擇了回歸製造業。
![]() |
在 「IoT」(物聯網)領域,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德國戴姆勒和法國米其林等企業處於領先地位。
其中,羅爾斯·羅伊斯的飛機引擎部門70%的銷售額是通過物聯網服務獲得。通過産品聯網提供高附加價值服務,物聯網潮流正在進入金融、物流等各個業種,或將改變整個世界。
日立和松下將重心轉移到汽車、鐵路等利潤豐厚的B2B業務上,實現了業績復甦。此外,投資對象向物聯網等領域不斷擴展,日立還在推進對大數據分析和諮詢公司的收購。
東芝能否趕得上世界的結構變化?曾經在日本電器産業的黎明期推出電燈泡、洗衣機等「首發」産品的正是東芝,其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東芝能否化挑戰為機遇?改變製造業本身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東芝也必須要「徹底重置」,才能涅槃重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