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組織架構。那麼企業最高層應該在則個組織架構中做些什麼呢?多年來一直進行違規會計處理的東芝的問題拷問的是事關企業經營根本內容的命題。
|
7月21日辭職的東芝社長田中久雄 |
東芝前後3任社長通過向下屬施加壓力等方式,「在經營判斷上」進行了違規的會計處理,受此影響7月21日辭職的東芝社長田中久雄在記者發佈會上回答提問時表示:「提高盈利非常重要。但前提歸根到底必須基於適當的會計處理」。進行調查的第三方委員會指出,田中等東芝前後3任社長都曾在自己主持的會議上,「實質性地要求」虛報利潤和推遲計提損失。
「社長主持的會議」屬於只有執行相關人員參加的極為私密的場合。在監督經營的人鞭長莫及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財報的指示,屬於藐視「公司治理」機制的行為。東芝在上市企業中,最早成為「設置委員會的企業」,曾是公司治理方面的日本優等生。那麼東芝到底是為什麼?
伊藤忠商事前會長丹羽宇一郎表示,「感覺日本的公司治理只是建立了制度,沒有注入靈魂」。例如在全部引進委員會制的大型電子企業中,業績增長乏力的企業非常突出,而未引進委員會制的汽車巨頭則迅猛發展。如果僅從結果來看,制度和業績形成了反比例關係,原因何在呢?
完善制度和組織只不過是必要條件。作為監督功能,企業是否真正融入了「危機感」和「可怕的存在」正受到考驗。管理層的表態和責任非常重大。熟悉企業醜聞的日本大分縣立藝術文化短期大學的植村修一教授表示,「管理層應該是向員工闡述企業理想狀態的存在。公司治理有了這種方向才能發揮作用」。
公司治理指針得以制定,今年日本被稱為「公司治理元年」。管理層提出增長目標、鼓勵員工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但是,如果做過頭,組織的根本就將被動搖。在這個時代,經營者需要作出艱難的抉擇和保持平衡。
至關重要的是,東芝的問題不僅是日本國內的問題這一點。現在日本企業的股東超過30%是外國人。即使具備公司治理的形式,但是否能真正得到運用?海外投資者此次對日本企業産生的或許就是這樣的疑問。如果僅僅制定了制度和形式後就心滿意足,以後可能出現同樣問題。此次事件給日本企業留下了重大課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