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崛起之路(下)超凡領導人面臨退休
2017/04/27
3月20日,台灣的科技部長陳良基壓抑著心中的不安,表示要全力挽留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簡稱台積電,TSMC)。就在當天早上,台灣當地媒體報導稱,台積電正討論在美國建設最先進工廠。台灣的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台積電此舉可能使整個産業出現問題,台灣當局全體出動進行挽留。
![]() |
劉德音(左)張忠謀(中)魏哲家(右)(1月,台北市內) |
從1980年代後半開始,兩岸之間的投資限制全面放寬,鴻海精密工業等台灣廠商紛紛湧向人工費較低的大陸。與之相對,台積電憑藉自身較高的競爭力成為留在台灣的「最後堡壘」。台積電創建了半導體代工生産模式,推進了全球資訊技術的國際分工,是經濟全球化的象徵性存在。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美國第一」主義,明確要求國內大型IT企業為擴大就業做出貢獻。台積電超過60%的銷售額來自於蘋果等美國客戶。台灣某半導體供應商的高管表示,「如果客戶要求用美國製造的産品,台積電也不能無視」,認為在美國生産是現實方案。
在4月13日舉行的財報發佈會上,台積電聯合首席執行官(CEO)魏哲家表示,關於新工廠的地點正在討論多種選項,美國也是其中之一。
半導體等IT産品的設備投資負擔較重,在一個地方集中生産效率較高。更何況美國的人工費高,新建零部件採購網等方面也需要費用。台積電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忠謀自言自語地説道,客戶想使用成本升高的美國産品嗎?
另一方面,對大陸的應對也令人苦惱。華為技術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企業,大陸客戶崛起的勢頭不可動搖。
台積電預定2017年秋季在南京啟動新工廠。雖然不會向該廠轉移最尖端技術,但這是台積電在台灣以外建設的首座使用300毫米晶圓的工廠。大陸希望培育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SMIC)等國內企業。雖然在大陸生産離客戶更近,但經由合作對象和員工導致技術外流的風險也會增強。
張忠謀被稱為「能夠預見未來的男人」,但他已經85歲高齡。在6月的股東大會上,劉德音和魏哲家兩位聯合首席執行官預定將就任董事。到2018年,究竟誰能站在最高位置上,最終審查即將開始。
台積電在經濟全球化的利多因素下實現了快速增長。而在目前反全球化逆風加強的情況下,台積電的超凡領導人卻面臨著退休。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