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熱潮之下閃現異常信號

2017/07/13


  半導體市場仍在不斷擴大。全球的銷售額在2017年有望創出歷史新高,突破40萬億日元。隨著社會的IT化和機器人産業的擴大,半導體的應用領域也隨之擴張,需求將繼續走高。但汽車銷售增長乏力等「暫歇」信號已開始閃現。

 

  「新iPhone 的性能不如預期,上市時間也將推遲」。

 

  6月9日,在美國股票市場,蘋果等主要IT股全線下跌。原因來自於證券公司的上述報告。有的市場參與者表示,「不僅是蘋果,對整個IT行業的不安正在擴散。也許市場對急劇膨脹的半導體熱潮開始警惕」。

 

  物聯網和人工智慧

 

  以2016年4月為底部,半導體市場持續迅速擴大。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數據顯示,2017年半導體的全球銷售額有望比上年增長11.5%,達到3778億美元。2018年預計增長2.7%,連續3年創出新高。

 

  半導體設備生産商等日本企業也從中受益。2017年1~3月,製造設備訂單金額達到6297億日元,創出了約11年來的最高水準。

 

  日本最大半導體設備生産商、東京電子社長河合利樹表示,「半導體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普及,半導體的用途隨之擴大。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市場「沒有觸頂的跡象。今後還將繼續擴大」,河合社長對前景感充滿了樂觀。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高級經濟學家鹿野達史也認為,「就算保守估計,上升趨勢也將持續至2018年秋」。

 

  如果以投入産出表來計算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經濟拉動效應,出現新增訂單等100億日元的需求,將産生147億日元的拉動效應。雖然低於乘用車(266億日元),但與手機等通信機械(146億日元)不相上下,具備超過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影響力。


 

  雖然需求的確可能增加,但半導體還是「前途未卜」。2000年以後大致出現5次熱潮,有觀點認為對IT技術的期待將讓半導體廠商走向壟斷化,行情趨於穩定。

 

  但實際上,從名義上來看,半導體的全球銷售額從2010年中期至2013年初,始終徘徊于250億美元左右,顯得增長乏力。雖然是在根據需求擴大的路線圖來安排生産,但使用半導體的産品卻不暢銷,行情陷入低迷。

 

  目前是什麼情況呢?從半導體的主要應用商品手機來看,「日本國內銷量增長乏力」,調查機構捷孚凱(GfK)日本公司的水村純一表示。日本智慧手機的普及率已達到70%。日本內閣府3月實施的調查顯示,在更換手機的理由中,有38%為「故障」,首次超過「換新機」。「現在的功能已經足夠,僅通過新産品難以刺激需求」,水村表示。

 

 

  在半導體市場提升存在感的汽車在中美兩大市場的銷量增長乏力,有人對此感到不安。從新車銷量來看,美國連續5個月、中國連續2個月低於上年。

 

  調整難以避免

 

  三菱綜合研究所根據剔除物價變動的實際增速,分析了半導體的全球銷售額。根據2000年以後實際銷售額計算出平均增速,然後對比了以此增速增加的銷售額(預期)與實際銷售額。

 

  2016年10月以後,實際銷售額超過預期,截至3月增長7.3%。增幅創下2011年3月(9.9%)以來的新高。雖然沒有2000年IT泡沫期(20%以上)的過熱感,但三菱首席經濟學家武田洋子表示,「目前的半導體供貨額有可能超過最終産品的實際需求。短期波動將難以避免」,敲響了警鐘。

 

  日本企業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的未交貨訂單額截至4月達到創新高的1.1657萬億日元。但一旦出現世界需求驟減等市場巨變,日本央行某高官認為「取消訂單的動向有可能不斷出現」。此外,中國多次實施的鉅額半導體投資也可能成為市場波動的因素。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6月時的投資餘額與之前相比減少了一半。

 

  很多觀點認為,半導體市場在中長期內仍將擴大。但是,越是市場參與者感到樂觀之際,越容易漏掉異常的信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