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後悔?1000億的東西只賣了40億
2018/07/05
東芝已決定在2018年秋季之前將個人電腦(PC)業務出售給夏普。東芝個人電腦曾是席捲全球的明星業務,如今以區區40億日元的價格賣掉。約2000名東芝員工將進入到此前重建了夏普的台灣鴻海精密工業旗下,他們心中想必是五味雜陳。僅僅三年時間,雙方的地位就發生了逆轉。
![]() |
預定出售給夏普的東芝客戶解決方案立川事業所(東京都立川市) |
6月15日,在位於東京的東芝客戶解決方案立川事業所,員工們表示「夏普收購的事暫時無可奉告」,説完就急忙離開。這家公司的前身是東芝的個人電腦事業部,是2015年曝出東芝財務醜聞的震源地。今年秋季,約2200名員工將轉入夏普。
曾在全球市場上高居榜首
東芝個人電腦事業部的前身是原青梅事業所。1960年代提出個人電腦概念的美國電腦大師艾倫·凱(Alan Kay)曾在1989年到訪這裡。在他到訪的半年之前,東芝發佈了全球首款筆電型個人電腦「dynabook」。1994年至2000年,東芝連續七年在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上高居榜首。
東芝前社長西田厚聰在這段黃金時期擔任個人電腦事業部的部長。一位知情人士稱,「如果(西田)知道個人電腦業務只賣40億日元,恐怕九泉之下難以瞑目」。後來西田擔任掌管個人電腦部門的內部公司PC&網路公司的社長,被視為東芝社長候選人之一,但一路向上的職業生涯沒能一直持續下去。
2002年美國惠普(HP)合併美國電腦公司康柏。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廠商推動個人電腦的日用品化,産品價格加速下滑。
面對這一大趨勢,東芝並非無動於衷。2003年美國IBM曾向東芝洽詢過出售個人電腦業務事宜。東芝回復稱,「收購額為數百億日元,我們沒有餘力購買」(東芝高管)。「IBM都在考慮出售,我們也得想辦法了」,以財務部門為中心,東芝內部廣泛出現危機意識。
但2005年西田厚聰擔任社長後,通過別的方式擺脫了危機。他大幅減少本公司生産,轉為通過台灣的電子産品代工服務來生産。東芝成為利用電子産品代工服務的先驅。通過削減生産成本實現了扭虧為盈,被讚譽為「西田魔法」。不過,受東芝冷遇的IBM在2005年將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中國聯想集團。全球性的重組改變了東芝的方向。
日本企業當中,2011年NEC實質上把電腦業務出售給了聯想。在此前後,聯想曾向東芝洽詢過收購個人電腦業務。東芝一位高管表示,「如果當時就賣了的話,價格應該不會低於1000億日元」,但當時西田對此不感興趣。
![]() |
東芝前高管透露,「個人電腦從2007年前後起就被財務部門列為‘破壞業務’」。「破壞業務」意思是損毀企業價值的業務。財務部門每年都向經營企劃部門指出,「能賣的話務必賣掉」,但「經營企劃部門揣度出身於個人電腦部門的西田社長的想法,沒有像財務部門那樣抱有危機感」。
2015年,個人電腦業務被曝出成為東芝財務醜聞的溫床。公司濫用「Buy-Sell交易」,先將零部件賣給代工生産商,然後再作為成品收購回來。最後包括西田在內的三任社長辭職,東芝股價也暴跌。
「有興趣收購個人電腦業務嗎?」據悉東芝方面2017年上半年向夏普洽詢出售個人電腦業務。儘管夏普社長戴正吳表示出強烈興趣,但當時正值夏普準備申請從東證二部回歸到一部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進行併購,會引發審查時間延長。
夏普當初考慮出價100億日元
到了2017年年底,夏普開始著手收購,但去年商談時的收購金額更高一些。6月5日宣佈收購後,戴正吳透露了部分談判內幕。當初夏普方面似乎也考慮以100億日元左右的價格收購。
鴻海以代工生産iPhone而聞名,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領域也有很強的存在感。通過為惠普和戴爾等美國企業代工,鴻海擁有了相當水準的生産規模,被認為生産著全球半數以上的伺服器。鴻海具有壓倒性的零部件採購能力和高效生産能力,對於再次涉足個人電腦業務的夏普來説,這將成為最大的武器。
戴正吳對來自東芝的2200人寄予期待,表示雖然還處在從外部觀望的階段,但人才將全部保留。不過,東芝和夏普在年薪水準上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有聲音指出,併入5年前還覺得和自己公司不在一個級別的夏普,會有心理上的影響。立川事業所員工表示,「對於經營判斷也只能接受,但從個人角度來講不喜歡夏普」。
在2013年,夏普的合併虧損超過5000億日元,由於接連更換領導,迷失了經營方向。這一年的東芝則由田中久雄接替佐佐木則夫擔任社長。
一位夏普高管曾因供應個人電腦零部件而與東芝打過交道,他永遠忘不了田中久雄對他講過的話。他説,當時由於模組供應遲緩而被問責,被叫到東芝總公司,一進去就被大罵「你們這些三流供應商」。
東芝立川事業所的員工表示,「關於(在夏普的)年收入,一點消息也沒聽説。不管是漲是落,都無所謂了」,説完就離開了。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安原和枝 中村元 千葉大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