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螢幕JDI就這樣迷失7年
2019/04/04
日本的大型液晶面板製造商日本螢幕(JDI)決定接受由台灣的電子零部件廠商等組成的企業聯盟出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面板廠商從創造出液晶面板産業的日本消失。這是因為南韓和台灣競爭對手相繼誕生,超越了日本廠商,在此背景下日本廠商仍對自己的液晶技術過於自信,在向以有機EL面板為首的新領域過渡方面落後於人。
日本曾有10家以上大型電機企業開展液晶面板業務,被稱為「液晶王國」。截至1990年代後半期一直掌握著一半以上的全球市佔率。但是南韓和台灣廠商憑藉迅速的經營決斷實現了對日本廠商的反超。2000年代中期日本面板廠商的市佔率降至2成左右。
![]() |
2012年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日立製作所、東芝和索尼3家企業合併液晶面板業務,JDI正式成立。日本政府和企業的基金「産業革新機構」(現在為INCJ)向JDI出資7成(2000億日元)。利用這筆資金,JDI收購了松下的茂原工廠(千葉縣茂原市),轉為尖端工廠。
之後「産業革新機構」也繼續支援JDI。2016年底決定合計向JDI融資750億日元,作為有機EL面板的開發費,JDI在該領域慢人一步。2018年3月作為向蘋果供應的液晶面板增産資金,又向JDI提供了200億日元的資金。
但是,JDI未能實現業務重建。其背景是競爭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的面板廠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成長。供需趨緩導致面板價格下跌,盈虧情況出現惡化。
此外,JDI在應對有機EL面板方面也慢人一步。南韓三星電子為避免與中國廠商形成競爭,早早地以用於本公司智慧手機的形式將有機EL推向商用化。利用智慧手機份額世界第一的優勢,擴大産量,並降低了成本。
日本企業也在推進有機EL面板的研發。除了JDI外,夏普也積累了技術,但是由於過去相信「液晶之後還是液晶」(前社長片山幹雄),並未將有機EL面板推向實用化。JDI成立之際拒絕加入的夏普也在2016年歸入台灣鴻海精密工業旗下。
此外,日本政府和企業的基金擔當JDI的最大股東也存在弊端。2015年在「産業革新機構」出身的董事主導下,JDI決定收購白山工廠(石川縣白山市),但是當時市場已經出現觸頂跡象,結果陷入産能過剩。JDI曾討論關閉其他工廠,「但是由於與政府的關係,無法做出決斷」(JDI高管)。
![]() |
JDI的茂原工廠 |
給JDI造成致命一擊的是面向主要客戶美國蘋果公司的業務陷入不振。2017年蘋果的部分智慧手機採用有機EL面板。JDI的供貨量減少,不得不拿出超過1400億日元推進員工和工廠的重組。使用液晶面板的智慧手機方面,2018年發售的新産品增長乏力,對JDI構成打擊。
中國大陸和台灣企業聯盟計劃活用JDI的技術,在大陸建造有機EL面板工廠。由於中國大陸正在推進面板的國産化,有望獲得省級政府的補貼。一方面,在日本國內,工廠的整合和裁員將不可避免。大陸和台灣企業聯盟還要求JDI更換經營層。
不過,此次決定提供支援的大陸和台灣企業聯盟也是面孔不一。INCJ作為股東依然具有影響力。在利害關係錯綜複雜的背景下,能否構建迅速決策體制將左右著JDI重建的成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 增田咲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