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為何時隔16年在中國建新工廠?

2019/12/12


      松下時隔16年將在中國新建家電工廠。新工廠計劃2021年啟動烹飪家電的生産。關於收益性低的家電業務,松下將在虧損的電視等領域推進大膽的結構改革,另一方面,將重心放在具有40多年的關係、保持品牌號召力的中國。在中美貿易摩擦導致調整生産基地的企業增加的背景下,看起來罕見的戰略體現出探索盈利模式的松下的危機感。

   

      將在家電競爭最為激烈的中國製造貼近消費者的商品,面向世界開展業務——12月6日在工廠建設地點浙江省嘉興市舉行了簽字儀式,松下專務執行董事本間哲朗用流暢的中文如此強調。

 

 

      投入45億日元的新工廠將自2021年9月起,生産微波爐、電飯鍋和熱水壺等烹飪家電。1年後實現滿負荷運轉,預計每年實現20億元的營業收入。負責工廠運營的新公司還將具備策劃與開發的功能,打造徹底迎合中國消費者偏好的商品。

  

     「品類縮減等結構改革進展遲緩,現狀與盈利體制相距甚遠」,針對松下的家電業務,作為競爭對手的日本大型家電企業的一名高管對松下不屑一顧。

  

松下在浙江省杭州的展廳

 

      這也不難理解。松下2019財年(截至2020年3月)的家電業務營業利潤率預計僅為2.8%。據稱世界行業平均為7.5%,松下處於落後一圈以上的狀態。此前作為「日本家電」的核心企業席捲世界市場的威嚴已蕩然無存。

    


     

     冰箱領域的中國海爾集團、家用空調領域的中國珠海格力電器、平板電視領域的南韓三星電子分別掌握全球份額的約20%。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松下正在「重新敲定拓展高收益業務的架構」,領導松下家電業務的常務執行董事品田正弘這樣表示。

 

      松下最近決定撤出液晶面板和半導體業務,在加快推進結構改革的背景下,如今仍佔集團營業收入約3成的祖業家電也不例外。關於電視業務,在低價格産品領域,正在推進與其他企業的合作等討論。不過,僅依靠收縮性均衡,難以描繪將來的發展路線圖。

   

  

       「擁有在區域內開發、製造和銷售的商品的全部許可權」,在如此宣佈後,松下在4月成立的內部公司——中國東北亞公司對於家電和住宅設備的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的管理,負有全部責任。本間哲朗表示「以前一舉一動都要請示日本的事業部」。

 

      決策比競爭對手遲緩,優秀的中國人才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當時家電部門負責人本間哲朗為中心反覆展開討論,結果內部公司得以實現。松下將增長戰略的關鍵定在中國,此次的新建工廠是第1輪具體舉措。

   

      不過,隨著水準分工取得進展,美國IT(資訊化技術)大型企業全面涉足硬體,家電行業的贏家格局已完全改變。松下通過與過去決別來拓展中國市場,道路並不平坦。

  


   

       松下與中國的關係具有超過40年的漫長歷史。1978年訪問日本的鄧小平前往大阪府,與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見面,説「能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幫點忙?」接受這種請求的松下決定前往中國,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生産映像管的合資企業,這是第2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的首家外資工廠。

 

       松下在中國的家電年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日元規模,在外資企業中至今仍是頂尖水準,品牌號召力依然突出。在全球推進選擇和集中的背景下,本間哲朗説「最後應該保護的目標是廣域亞洲」。還能看出松下希望在中國確立成功模式、今後在亞洲其他地區拓展的戰略。

   

松下在中國的工廠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等競爭對手正在進攻日本的家電市場。在電視業務領域,收購東芝業務部門的中國海信集團提高存在感,小米也決定進入日本市場。對此,松下常務執行董事品田正弘表示「絕對不容樂觀,但日本是特殊的市場」。不過,中國企業也在理解特殊性的基礎上,來到日本企業的根據地。能否在守住日本國內市場的同時,在中國找到邁向世界的道路?留給松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藤野逸郎 杭州、岩戶壽 大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