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掀大型併購潮,中美對立成助推劑
2020/11/04
半導體行業相繼出現大型併購(M&A)。10月29日,美國半導體中堅企業邁威爾科技(Marvell Technology Group)宣佈斥資100億美元收購同行業的美國Inphi。到目前為止,今年半導體相關領域的併購累計金額已經創出歷史新高。在中美高科技摩擦日趨激化的背景下,各企業正通過合縱連橫來降低經營風險。
![]() |
超微半導體也于近日宣佈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REUTERS) |
「將加強雲相關業務,在未來10年裏在‘5G’領域也提高存在感」,10月29日,邁威爾科技的首席執行官(CEO)Matthew J. Murphy在宣佈收購之際如此表示。
邁威爾科技以面向數據中心和基地台使用的網路設備的半導體為主業,營業收入為26億9916萬美元(2019財年,截至2020年1月)。而Inphi涉足處理這些設備間高速通信的半導體,營業收入為3億6563萬美元(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結合兩家公司的産品,能在中長期有望增長的雲服務和5G領域展開競爭。
美國對中國的限制政策産生影響
在半導體行業,27日美國超微半導體(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剛剛宣佈斥資350億美元收購美國賽靈思(Xilinx)。9月,美國英偉達(NVIDIA)就最多投入400億美元、從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手中取得英國ARM的股票達成協定。7月,美國亞德諾半導體(Analog Devices,ADI)也宣佈收購美國美信整合(Maxim Integrated)。
![]() |
在半導體行業,邁威爾科技收購Inphi成為7月以後第4起規模超過1萬億日元的併購。美國調查公司IC Insights數據顯示,世界半導體相關併購累計金額(2020年,按協議計算)截至9月已達到631億美元。加上10月宣佈的收購則達到1171億美元,超過了曾創出歷史新高的2015年(1077億美元)。
半導體行業持續出現大型併購的原因之一是美國政府限制與中國華為技術的交易,這使得各企業的業務前景變得不透明。
超微半導體將收購的賽靈思涉足面向通信基地台的半導體。賽靈思被認為在對華為的尖端産品供應方面正受到影響。
邁威爾科技和Inphi也是客戶中包含華為的企業。這些半導體企業通過併購擴大規模、提高與美國企業等的交易的比率、以降低政治局勢造成的風險這一重要性正在提高。
強勁股價構成支撐
自動駕駛等因人工智慧(AI)而變得日趨複雜的IT系統也將推動鉅額收購。電子産業的諮詢公司Grossberg LLC的代表大山聰表示「半導體正在支撐大型IT企業的服務,但僅通過單品供應零部件,難以創造附加值」。
![]() |
宣佈收購舉措的企業的很多都受益於新冠疫情帶來的需求擴大等,股價上漲顯著。超微半導體的股價自2020年初至宣佈收購的前一日(10月26日)上漲了67%,而英偉達漲至2倍。股價走高正在誘發併購,兩家企業將為獲得AI時代的數據處理主導權而展開行動。
超微半導體和亞德諾半導體將通過換股完成交易。在經濟局勢變得不透明的背景下,將抑制現金的流出。
除此之外,蘋果和谷歌等美國大型IT企業也在自主推進半導體的開發。新競爭對手的出現似乎也在成為半導體企業積極併購的間接原因。
在全球半導體企業重組的熱潮下,日本企業也將行動起來。鎧俠(KIOXIA,原東芝記憶體)將與作為合作夥伴的美國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共同投入約1萬億日元,在日本三重縣建設記憶卡新工廠。瑞薩電子2019年斥資63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整合設備技術(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IDT)。
近期的4起併購案都處於當事方之間發佈達成協定的階段,收購手續的完成需要獲得各國和地區的監管機構批准。收購完成需要1~2年的情況並不罕見,還存在不能獲得批准、併購失敗的交易。
正因為這些併購將左右高科技技術的動向,所以能否順利推進仍是未知數。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藤浩實 矽谷、廣井洋一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