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無工廠模式」走到轉折點

2021/02/08


      半導體廠商一直在推進的對外委託生産正在迎來轉捩點。很多美國和歐洲半導體企業一直通過將重點放在開發上的高效經營來提高競爭力,但對特定代工企業的依存度提高,緊急情況下的産品穩定供應出現隱憂。目前,除了台灣和南韓的代工企業之外,中國大陸企業也加快增強半導體的産能。還存在中美摩擦導致供應中斷的風險,美日等將摸索強化國産。

    

     台灣的經濟部部長王美花2月5日透露台積電(TSMC)等已經接受來自美國政府的車載半導體的增産請求,對此美國政府和汽車行業表示了感謝。

    

      美國是擁有英特爾和高通的半導體大國。但是,不得不請求台灣增加供應,原因在於將大部分生産委託給了台積電等外部企業。

   

      半導體行業自2000年代起推進被稱為「水準分工」的開發與生産的分離。美歐日的企業為了抑制耗資巨大的生産線新建投資負擔,將製造的一定數量交給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等代工企業。完全不擁有工廠的高通等通過專注於尖端半導體的開發和設計,提高了在行業內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生産不斷向亞洲的特定地區集中。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統計顯示,按工廠所在地的産能份額來看,2020年台灣和南韓佔世界的43%。美國的份額降至12%,在過去20年裏下降7個百分點。被份額達到15%的中國大陸超過。中國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

 

     從營業收入來看的企業份額和供應能力的差距明顯。美國調查公司IC Insights統計顯示,總部設在美國的企業在2019年的半導體營業收入上佔55%份額,明顯超過居第2位的南韓(21%)等。另一方面,從採用尖端半導體量産所需的300毫米晶圓的半導體工廠産能來看(截至2020年12月),臺韓佔47%,超過日美歐的30%。

    

      這種分工平時這是有助於實現高效經營的分工,但意外發生時則暴露出弱點。台積電等自2020年春季開始應對個人電腦、電視和白色家電半導體的生産增加,但自同年秋季起,汽車半導體的訂單激增,供應跟不上需求。由於美國的對華制裁,減少與中國最大代工企業中芯國際(SMIC)的新增交易的趨勢擴大,結果尋找替代來源的半導體訂單湧向了台積電等。有代工企業相關人士透露:「1~3月拒絕了2~3成訂單」。

   

      在數位化的進展促使半導體的重要性增加這一背景下,缺乏具備足夠産能生産企業的國家,如今面臨無法提升産業實力的風險。雖然新車銷售在復甦,但汽車廠商卻不得不下調産量。一名日本汽車廠商高管嘆息:「這是意想不到的絆腳石」。

 


      

     「放棄好不容易確保的台積電的生産配額是否合適?」「不能讓客戶等」,日本瑞薩電子鑒於半導體短缺,將此前委託台積電的部分産品改為在自身的日本工廠生産。雖然生産成本上升,但重視向汽車廠商等供貨,因此作出決斷。

    

      瑞薩電子在2010年代的整合過程中,將對外生産委託比率提高至約3成。結果導致日本的生産線出現剩餘,但當時的高管表示「提高工廠開工率並非企業的目的,在全球競爭中獲勝才是目的」,推進了水準分工。

    

     各國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尋求在人工智慧(AI)等領域主導權的中國大陸正在強化國産半導體廠商的扶持政策。中芯國際CEO趙海軍在5日的財報發佈會上表示,來自客戶的增産要求很多,表示即使在美國制裁下,仍在討論能否提高産能,並未改變樂觀的態度。

    

半導體生産工廠(資料圖,TSMC提供

 

     在台灣周邊,大陸軍機進入台灣主張的防空識別區,狀態緊張。美國政府擔憂的是失去在地理上靠近中國大陸的亞洲代工企業。

   

     目前的對策是國産的強化。「對於美國的創新和國防來説很重要」,1月中旬在就任之際出席國會聽證會的財政部部長葉倫如此表示。將美國對半導體製造的補貼等納入視野。

     

      而在日本,産業界也在行動。「希望想想辦法」,由豐田等組建的日本汽車工業協會要求日本經濟産業省確保車載半導體的穩定供應。日本政府請求台灣當局增産,同時最近還敲定了對半導體相關等日本國內生産基礎的投資支援。國家與企業的意圖相互影響,半導體行業的「無工廠模式」的逆轉已經拉開序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中村裕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