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從製作所到IT大廠,追趕西門子

2021/05/11


  日立製作所的業務重組已進入最終階段,4月28日正式宣佈出售上市子公司日立金屬,給非核心業務的調整拿出了時間表。另一方面,日立也在加快進攻性投資,例如收購美國IT企業GlobalLogic。充分利用涉足工業設備的製造業的優勢和IT,轉型為數字企業,追趕在世界市場領先的德國西門子。

    

  「當上CEO後,想著怎麼樣才能在全球都有競爭力,一直在推進數位化」,在4月28日的線上記者會上,日立社長東原敏昭強調了正在打造作為數字企業的體制。

   

日立製作所和日立金屬的標誌

     

  同一日發佈的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合併業績預期(國際會計準則)顯示,日立的營業利潤將同比增長5成,達到7400億日元,逼近2018財年的利潤高點(7549億日元)。東原表示,營業利潤率「到2022財年提高至10%(上財年為5.7%)」。

      

  起到支撐作用的是結構改革。日立在2008財年出現7873億日元的最終虧損,之後出售了與IT關聯性較低的業務,還剝離了日立工機和日立化成。

    

  拓展數據業務

     

  另一方面,日立收購了美國機器人系統整合商JR Automation Technologies和瑞士ABB的送配電系統業務。隨著此次花費1萬億日元收購GlobalLogic和出售日立金屬,東原表示「資産置換已完成9.5成」。

   

  日立金屬的買家是美國基金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通過出售所得的3820億日元將用於償還因收購GlobalLogic而增加的有息負債。日立金屬的出售收益為1140億日元,將列入2021財年財報。

          

     

  另一方面,日立一直把資源集中於增長領域,代表案例是自主物聯網平臺「Lumada」。Lumada是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AI)、控制·運用技術把産品連起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服務。

 


     

  擁有400家客戶

     

  日立為了加強相關業務,開發推動數位化轉型的系統的GlobalLogic不可或缺。不僅是技術,日立還將獲得GlobalLogic掌握的超過400家客戶資源,涵蓋歐美的金融、通信和汽車等領域。GlobalLogic還與瑞典富豪等交易,將成為日立銷售基於Lumada的系統和設備的立足點。

    

  Lumada對日立的收益貢獻巨大。預計2021財年這一業務的營業收入為1.58萬億日元(2019財年為逾1萬億日元),利潤率超過10%,高於日立整體的6%,將來有望接近2成。

    

  Lumada還有助於日立現有業務的收益增長。針對鐵路和電力的管理系統、樓宇和工廠設備等,能提供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預知故障等附加服務。

       

  日立的這種有攻有守的戰略結出了果實。從2020財年的營業利潤來看,在東芝和三菱電機均比2007財年萎縮的背景下,日立實現了4成增長。

    

     

  不過在世界範圍內,德國西門子領先。德國正在與政府和企業合作推進「工業4.0」,最早推進了製造業與IT的融合措施。2016年,西門子推出物聯網平臺「MindSphere」業務,針對希望引進工廠控制設備的企業開拓了需求。還招聘軟體人才,擴大了數據服務業務。

        

  西門子2020財年(截至2020年9月)的營業利潤比日立高出2成,利潤率接近10%。西門子的總市值為1210億歐元,達到日立的3倍。日立為了加強IT而實施鉅額收購,但很多觀點指出「太貴了」。日立4月28日的股價為5110日元,仍未重返收購宣佈前的水準。

     

  GlobalLogic的利潤約為70億日元,對日立直接的利潤影響輕微。但日立的高管表示「Lumada缺乏的一塊拼圖正是GlobalLogic」。GlobalLogic能否把「看不到的價值」引入日立的基礎設施和能源業務,並使之具現出來,將影響日立接下來的增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井洋一郎、增田咲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