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半導體(下)代工企業存在感增強
2021/10/19
在半導體分工中,以台積電(TSMC)為代表的代工企業(Foundry,也稱:受託生産企業)的存在感正在增強。代工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産能中所佔的比率越來越高,從尖端領域到老一代産品的製造,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賴代工生産。這樣的産業結構也是導致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長期化的主要原因。
![]() |
半導體的專業代工企業除了全球最大的台積電之外,還有台灣的聯華電子(UMC)、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SMIC)等。業務範圍涵蓋設計和製造的南韓三星電子也開展代工業務。美國英特爾在進入2021年之後宣佈正式涉足代工業務。
建立半導體工廠需要龐大的資金,其中包括每台需要數十億~數百億日元的光刻機。另一方面,由於景氣榮衰週期變化劇烈,半導體面臨的風險也很大。代工企業通過為世界各地代工確保了生産規模並不斷發展起來。2000年,代工企業在半導體全球産能中所佔的比率僅為5%,而現在已提高至3成。
![]() |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代工企業的存在感增強(台積電的工廠) |
代工企業在半導體的技術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台積電在左右半導體晶片能力的微細化方面領先於三星和英特爾。對智慧手機和高性能電腦的升級換代起到了支撐作用。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承擔運算功能的邏輯半導體方面,線寬在10奈米以下的尖端産品9成産能集中在台灣。剩下的1成産能也集中於南韓等東亞地區。
這種國際分工存在兩個課題。一是供應能力緊張。隨著新冠疫情導致生活方式改變,通信相關半導體需求猛增。由於代工企業將利潤低的老一代零部件的生産押後,導致汽車相關半導體及液晶用半導體短缺。
![]() |
另一個課題是地緣政治學風險。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SMIC)被美國制裁、代工企業向台灣集中也是目前半導體短缺的導火線之一。甚至推測指出,如果台灣的代工企業停産1年,全球的電子産業收入將減少4900億美元。各國政府正在想方設法保障本國國內的供應能力。
不過,建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需要鉅額投資。如果供需平衡恢復,過去拼命確保的産能出現過剩的風險也越來越大。經濟合理性與穩定供應兩者如何兼顧?不僅是各國政府,從半導體企業到使用半導體的很多産業都面臨這一難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江口良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