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電子為提高利潤率將引進千名AI人才

2022/03/24


      由於半導體設備需求旺盛,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有望連續創造最高利潤。預計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的合併銷售額凈利潤率將達到21%。雖然東京電子的盈利能力在日本國內的同行中處於領先行列,但仍與海外大型企業存在差距。在半導體技術升級換代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左右未來利潤率改善的重要因素是對人工智慧(AI)人才的投資。

  

   

      「不要求有半導體相關經驗!歡迎不同行業的人士參加!」這是東京電子3月19日舉辦的半導體製造數據分析競賽的招募啟事。目前,東京電子正在大力引進AI和大數據處理領域的人才。計劃在截止到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的兩年裏培養約1000名數據分析和AI開發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人數是目前的兩倍多。

 

      在新啟動的工序上也可利用AI技術甄選半導體材料以及優化生産條件等。還能夠瞬間計算出以前需要工程師費心費力摸索的條件。還可以從客戶工廠運轉的設備收集數據,提供遠端支援穩定運轉的服務。

 

      AI將提高研究開發(R&D)、生産、銷售與服務等各領域的效率,還有望成為改善利潤率的原動力。

 

      東京電子向AI投入資源的背景原因是,對自己遜色於海外半導體設備廠商的利潤率抱有危機意識。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通過QUICK FactSet統計了各企業2021年1~12月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不考慮稅率差)業績,從EBITDA在銷售額中的佔比來看,海外企業佔有優勢。東京電子(30.7%)低於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33.6%)、美國泛林半導體(Lam Research,33.4%)以及荷蘭阿斯麥(ASML,37.6%)。

 

      盈利能力的差距體現在銷售額成本率的差異上。2021年,阿斯麥(47.3%)、應用材料(52.4%)、泛林(53.8%)的銷售額成本率低於東京電子(55.6%)。除了銷售額規模上的差距之外,海外企業還在主力設備上具有較高的壟斷程度,並結合運作服務提高了單件産品的附加值。

  

   

      對壟斷起到支撐作用的是技術優勢。製造最尖端半導體離不開「EUV(極紫外)光刻設備」。當日本企業在極紫外光刻機的開發領域掉隊時,阿斯麥則不斷投資,成了唯一能夠供應這種設備的企業。


 

      泛林在利用化學反應形成微細電路的「蝕刻設備」領域佔據了約1半的市佔率。泛林尤其擅長高精度的複雜工序,在微細化要求很高的尖端半導體製造工序方面處於絕對王者的狀態。

 

      阿斯麥在光刻設備市場擁有近9成份額。2020年光刻機的市場規模達到130億美元以上。泛林在蝕刻設備市場佔據5成份額,其市場規模也很大,同樣達到約130億美元。

 

      而東京電子擁有9成份額的塗佈顯影裝置和擁有5成份額的部分成膜裝置的市場規模只有20億~30億美元左右,相對較小。在份額低的設備市場上面臨嚴峻的價格競爭。與在大規模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的阿斯麥和泛林相比,東京電子提高利潤率並不容易。

 

      當前,半導體製造工藝處於變革期,除了二維的微細化,還在推進改變電晶體(元件)和晶片結構的三維化。高盛證券分析師中村修平指出:「隨著電晶體結構變化等,尖端半導體設備的市佔率也有可能發生改變」。

 

      東京電子執行董事和久井勇説:「如果有新的技術要求,比起業績,我們更重視實力」,表示現在是擴大份額的良機。實際上,東京電子正在積極進行先行投資。2021年的研發投資約為14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6成。不過,雖然會計標準不同,不能簡單比較,但阿斯麥年投資30億美元,應用材料年投資25億美元,競爭相手也毫不吝嗇。

 

      因此,東京電子當前要想改善利潤率,需要利用AI改進現有業務模式。比如,在設想製造尖端半導體的成膜工藝條件時,以前用人工評估需要3周以上的時間,AI用一天就能完成。AI可以提高開發效率,減少成本。

 

      東京電子是從貿易公司起家的,擅長通過客戶支援服務儘快抓住需求。在這種獨特優勢的基礎上,再加上AI分析能力,能將客戶需求儘快反映到産品和銷售服務中,以提高競爭力。東京電子社長河合利樹表示,「我們對技術實力有自信,目標是産品份額排到第一位」。

  

   

      不過,獲得可以處理AI等的高端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東京電子員工的平均工資5年增加了30%,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達到1179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3萬元)。雖然國外大型半導體設備廠商公佈的平均工資不能單純比較,但應用材料約為1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4.12萬元),阿斯麥約為15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3.35萬元),水準更高。

 

      東京電子通過對客戶提供細緻週到的服務獲得了數據,再加上AI分析技術,想要憑藉獨家商品和服務提高競爭力。優秀人才是源泉。要想填補與國外大企業的利潤率差距,即使短期內會拉低利潤,也需要向尖端開發和改善業務模式的人才進行投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藤雅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