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日本大企業經營者擔憂貿易戰影響

2018/09/11


      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對日本企業的影響在擴大。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9月10日匯總的日本「百名社長緊急問卷調查」顯示,6成日本大企業經營者存在對業績産生不利影響的擔憂,回答銷售産品的關稅提高等受到直接影響的大企業達到25%左右。各企業開始採取改變産地等對策。不少日本企業家認為這一問題將持續到2020年的美國下屆總統大選前後,預計還將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決斷。

   

 開始變更産地

 

       此次問卷調查以日本國內主要企業的社長(包括會長等)為對象,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實施。關於貿易戰對業務的影響,得到了114家企業的回答。所問問題包括美國對華制裁、提高鋼鋁關稅、各國的報復措施、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貿易協定的修改。

 

       對於本企業的業績,「有負面影響」(11.4%)和「如果要説哪一面肯定是負面」(49.1%)的回答加起來超過了60%。沒有企業回答預計會有正面影響。

  

 

       不好日本經營者預計會對業績産生不利影響,原因是對世界經濟和商品行情表示擔憂。三菱化學控股的越智仁社長認為「由於保護主義而相互加徵關稅的較量不會有勝利者」。伊藤忠商事的鈴木善久社長COO(首席運營官)則認為中美對立將波及到全世界,「對兩國都將産生很大不利影響」。

   

 

        在對本企業銷售産品的影響方面,調查中17.5%的日本經營者的回答稱已成為美國提高關稅或各國報復措施的對象。如把預計今後將會採取的報復措施也包含在內,受影響的企業將達到24.5%。在採購方面已經受到影響的企業佔15.8%,如加上今後將會受到影響的企業,這一數字達到了21.1%。

   

       由於美國發起的對華制裁,三菱電機從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部分工具機已成為加徵關稅的對象品種。日本精工和帝人儘管「數量不大」,但在中國生産的軸承、聚碳酸酯樹脂也成為對美出口的制裁對象。

  


 

       作為應對方案,已有7家企業變更了産地和採購對象,15家企業正在研究今後進行變更。三菱電機已將對美國出口工具機的生産轉移到日本。在日本經營者們的回答當中,正與客戶及採購對象就成本增加問題磋商如何負擔的企業為15家,8家企業正辦理手續,要求美國政府豁免加徵關稅。

  

      中美之外的爭端也給日本企業蒙上陰影。三得利控股在美國生産的波本威士忌向歐盟(EU)地區出口已受到影響。針對美國向鋼鋁加徵關稅,歐盟採取報復措施,該公司通過預先增加庫存來進行應對。

 

      作為其他對策手段,東麗將貿易戰定為「特定風險」,以副社長為負責人,引入了在全公司範圍內進行管理的體制。

 

       美國政府的目標是在汽車領域加徵關稅。三井物産的安永龜夫社長針對日美部長級貿易磋商(FFR),指出「必須避免提高汽車關稅」,期待日本政府發揮積極作用。

 

   貿易戰將持續到2020年?

 

   在此次的「百名社長緊急問卷調查」,約8成經營者回答有關貿易的各國對立至少將持續至美國舉行下一任總統選舉的2020年。有觀點認為,美國總統川普的措施是在應對2018年11月的中期選舉,另一方面,認為貿易戰無法很快結束的想法很突出。對設備投資的抑制表示擔憂的觀點也很突出。

 

   針對圍繞貿易各國對立的前景,「將持續至2020年美國下一任總統選舉前後」的回答達到有效回答(87人)的75.9%。認為川普總統將連任、在2021年以後仍保持緊張的觀點也達到3.4%。不少日本的經營者認為,這是中長期的經營課題。而稱「美國中期選舉行的11月以後將走向降溫」的回答僅為18.4%。

 

 

   由於有關貿易的對立,從作為世界經濟走向和經營判斷的前提的各項制度來看,不確定性日趨加強。大林組社長蓮輪賢治表示,「有必要關注企業的設備投資意願的減退」。JFE控股的社長林田英治指出,「如果制裁逐步升級,自由貿易的秩序將從根本上崩潰」。

 

   在美國的舉動波及全世界的背景下,能聽到追問日本政府作用的聲音。大和證券集團總部的社長中田誠司表示,「期待在對安全保障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問題嚴加區別的基礎上,根據是非曲直推進談判」。此外,富士底片控股的會長古森重隆也回答稱,「期待採取減輕對日本經濟負面影響的舉措」。

 

 另一方面,針對美國的舉措,也有觀點表示出一定理解。已有産品成為對華制裁對象的企業的經營者指出,「中國侵犯智慧財産權,日本也深受其害。這件事應和美國保持一致步調,加以應對」。

 

   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沒有稱因應對貿易戰爭而「取消相關業務」的回答。東麗的社長日覺昭廣指出,「最終將是産業和技術決定政策」,顯示出維持長期經營方針的想法。稱貿易戰爭在自身銷售和採購方面「沒有影響」的回答也各自達到逾2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