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頂級企業增長力落後,因「早熟」?

2020/01/15


       在日本泡沫經濟達到頂峰的1989年底,日本企業幾乎佔到總市值全球100強的一半。而30年後的現在,只有豐田一家企業躋身100強。縱觀海外市場,通過技術創新和重組,巨型企業像雨後春筍一樣成長。如果不提高日本代表性企業的增長力,日本企業股價的提升似乎難以指望。

 

       東京證券交易所已著手調整一部、二部等市場劃分,亮點是創設「集中優良企業作為投資對象」的「優質市場」(暫稱)。不過,僅靠創設新市場,能提高日本股票的吸引力嗎?

 

       在代表著東證一部整體動向的東證股價指數(TOPIX)中,包括由東證一部中總市值排名前30的企業組成的「Core 30」,成員名單每年調整一次,增長企業進入,增速放緩企業則會被剔除。

 

        雖然是日本代表性的股價指數,但Core 30的股價卻遜色於總市值較小的企業。以199841日為100點,Core 30現在不到80點,下滑了20%。這一期間TOPIX上漲了40%,不包括前500強在內的中小型股票構成的「Small指數」增至2.2倍。主角企業增長放緩是日本股票的課題。

 

 

       日本企業存在總市值很難突破1000億美元的壁壘。針對QUICK FactSet1985年以後的數據,調查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突破下一節點的比例,結果顯示日本有20%企業達到500億美元,但達到1000億美元的只有3.9%

 

 

       迄今為止,日本超過1000億美元的企業有8家,低於美國(86家)、歐洲(53家)和中國(18家)。迅銷也只達到700億美元,電商樂天則下降到200億美元左右。

 


 

       海外企業當中增長力較強的企業不僅限於IT大型企業。美國寶鹼過去20年從1000億美元增長到了3000億美元。該公司出售了「品客」薯片和「金霸王」品牌電池業務,推進重組,專注於洗衣液等10個領域。

 

       日本企業「成熟」得早。據早稻田大學教授清水洋等的介紹,日本企業的總資産收益率(ROA)的平均值在企業成立10年左右開始轉向下滑。美國企業則保持在10~12%,形成鮮明對比。企業總資産收益率代表著資産對應盈利能力,原因是日企在經營上缺乏大膽的業務變革。清水教授表示,「無法將經營資源轉移到收益率更高的業務上」。

 

 

       投資者認為「集中投入人才和資本,構築可以淩駕於其他企業的門檻,增長就不會停止」(日本農林中金Value Investments的奧野一成)。日本企業也有變化,比如索尼縮小家電業務,集中投資圖像感測器領域,股價創下了時隔18年的高點。

 

       放棄非核心業務的企業增多,海外收購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增加擅長領域的張弛有度的經營擴大,將成為頂級企業擺脫增長停滯的關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富田美緒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