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讓日企投資很尷尬
2021/02/02
緬甸重回軍政府統治,對於一直加快進入該國的日本企業來説,或將成為海外投資的轉捩點。如果歐美等的經濟制裁重啟,將失去有望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東南亞的寶貴投資機會,緬甸可能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依存。
2012年翁山蘇姬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參與國政之後,美國可口可樂等全球企業重新進駐緬甸,外國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啟動。作為「亞洲最後的處女地」,對緬甸的外國直接投資額在達到頂峰的2015年度比2012年度增加7倍,猛增至約94億美元。
如果觀察2019年10月~2020年9月達到約55億美元的外國投資額的各國或地區構成比,排在第一位的是新加坡(整體的34%)。其次是香港(26%)、日本(14%)和中國大陸(10%)。
![]() |
在緬甸最大城市仰光近郊的迪拉瓦(Thilawa)經濟特區(SEZ),住友商事、三菱商事和丸紅等在2013年以後建造了緬甸首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豐田也計劃使新工廠投入運作。
![]() |
緬甸迪拉瓦經濟特區裏的零部汽車工廠(2019年8月) |
在基礎設施領域,KDDI和住友商事的合資企業與當地通信企業合作運營行動通訊業務。在消費領域,在民主化之後,作為外資零售企業率先進駐的永旺集團正在推進大規模商業設施的開發。大和總研和日本交易所集團參與緬甸證券交易所的運營。
日本企業不僅創造就業機會,還對員工教育持積極態度,在當地的聲譽也很高。如果在「親日」的緬甸展開經濟活動的機會減少,內政混亂對進駐企業來説只會構成打擊。
在此次軍事政變之後,KDDI要求常駐當地的外派人員等在自家待命,還將根據情況討論讓員工回國。大成建設和尤妮佳臨時關閉當地基地,努力確保員工的安全。鈴木也暫停了工廠的運作。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長田紀之指出,「民眾接受政變的可能性很低,預計出現抗議運動」。
今後的隱憂是美國經濟制裁的重啟。在軍政府時代,美國禁止了本國企業的緬甸投資、以及與同政府軍關係密切的緬甸企業的交易。這對美國以外的企業來説也成為投資緬甸的阻礙。如果制裁重啟,將對日本企業的業務造成影響。
近年來,緬甸在侵害屬於穆斯林的少數民族「羅興亞人」人權的問題上,也面臨國際社會的嚴厲目光。與2015年度頂峰時相比,對緬甸投資增長乏力,人權問題也投下陰影。
另一方面,中國則以資源領域為中心一直積極對緬甸展開投資。如果歐美和日本的投資減少,中國填補空白的可能性很高。緬甸進入軍政府狀態,有可能成為中國在東南亞擴大經濟勢力的機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井基一、岸本Marimi 曼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