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獨角獸」企業在變
2022/08/23
亞洲的「獨角獸」企業(企業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正在發生異變。每家的平均估值目前為32億美元,與約1年前基本持平,印度和新加坡等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減少。4~6月的誕生數量為15家,比上年同期減少一半。背景是已開發國家的貨幣緊縮等導致業務環境明顯改變。雖然整體的數量仍在增加,但也存在新股上市低迷導致等待IPO的企業增加的一面。「獨角獸」市場已迎來重大轉捩點。
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7月,亞洲有321家「獨角獸」企業。全球有1178家,亞洲佔接近3成。雖然少於佔過半數的美國,但存在感突出。不過,亞洲「獨角獸」企業的估值籠罩陰影。
![]() |
截至8月18日,最新的7月下旬數據顯示,亞洲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為321家。估值的合計超過1.04萬億美元,每家的平均估值為32億美元。截至2021年9月為271家,估值的合計為逾8300億美元。平均估值為30億美元。整體的數量增加約2成,但平均估值持平。按國別來看平均估值下降的國家不在少數。
小型企業增加
「獨角獸」企業數量為69家、僅次於中國的是印度。目前的平均估值為29億美元,與2021年9月時的33億美元相比減少。主要企業的價值正在提高,例如涉足將教育和數位技術融合起來的服務的「Byju's」估值達到220億美元,增加3成。不過,作為「獨角獸」企業顯得較小的企業增加,其影響更為突出。新加坡和南韓的估值減少也與此類似。
擁有173家這一亞洲最多「獨角獸」企業的中國的平均估值增加至38億美元。作出巨大貢獻的是巨大「獨角獸」企業的增長。涉足服裝和雜貨等業務的SHEIN的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與去年9月的150億美元相比增至逾6倍。2012年在中國創業,以多品種少量生産為武器,向歐美、中東和亞洲等各國的消費者銷售商品。不過,這種案例當然很有限。
日本有從事人工智慧(AI)開發的Preferred Networks(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等6家「獨角獸」企業。目前看不到明顯的變化。
顯示「獨角獸」企業勢頭的誕生數量也在減少。按季度回顧最近1年的情況,2021年超過30家。今年涉足數位內容結算系統的新加坡Coda Payments和從事電子商務(EC)的南韓Bucketplace等被新認定為「獨角獸」企業,但數量降至20家以下。7月至目前缺乏復甦的跡象。
主要原因之一是融資環境的惡化。此前隨著以全球資金過剩為後盾的投資資金的流入,大量未上市企業的估值超出實力膨脹。一位風險投資(VC)相關人士透露,「投資者和創業者都把打造‘獨角獸’當作目的」。目前,以美國加息為契機,環境明顯改變。投資者轉為慎重姿態,市場的氛圍完全改變。
雖然獨角獸數量仍在增加,但存在無法坦率給予積極評價的因素。這是因為受到首次公開募股(IPO)低迷影響,沒能上市的企業仍被列為「獨角獸」企業的可能性很大。
進入篩選局面
金融服務公司Refinitiv統計顯示,今年1~6月亞太地區企業的IPO融資額(按發行日計算,不含多地上市等)為509億美元,件數為393家,相比上年同期分別減少40%和減少32%。在動盪的市場,難以獲得企業想要的估值。企業擔憂融資失敗,而原有股東無法迅速獲得投資回報,各種情緒交織,難以啟動IPO。
![]() |
多數觀點認為,雖然眼前的冷卻難以避免,但亞洲將繼續誕生強有力企業。這是因為亞洲是以人口增長為支撐、經濟增長值得期待的為數不多的地區。Gunosy Capital的常務董事石川俊分析認為,「基礎設施的數位化取得進展,全球資金將流向亞洲」。
受益於充裕的投資資金,「獨角獸」企業的估值幾乎一律被推高,但最近出現加以篩選的局面。由於競爭力更加得到錘鍊,有可能成為開闢新一代的初創企業誕生的契機。各家企業的實力無疑將更加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細田琢朗 東京、若杉朋子 上海、花田亮輔 可倫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