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市企業4~9月連續2年創利潤新高

2022/11/16


      日本上市企業的2022年4~9月財報顯示,凈利潤合計比上年同期增長5%,增至20萬9851億日元,作為金融危機後的4~9月的業績,連續2年創出新高。海運、商社、鐵路和巴士等非製造業起拉動作用。製造業獲得日元貶值的支撐,但原材料漲價成為重負,利潤增長率僅為1%。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統計了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prime)上市、財年截至3月的企業中在11月14日之前發佈財報的1159家(不含母子公司都上市的子公司等)。營收增長率為20%,創出金融危機後最高水準。在全部36個行業中,21個行業實現利潤增長。

    

  

      起拉動作用的是非製造業。凈利潤增長8%,增至10萬7372億日元,利潤增長率和增加額均超過製造業(增長1%,增至10萬2478億日元)。

 

      利潤大幅增長的是受益於貨櫃船運費和資源價格等行情強勁的海運與商社。海運利潤增長約9600億日元,商社增長約8500億日元。從事海運業務的日本郵船凈利潤增加7成,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增至逾2倍。而從商社來看,三菱商事增至2倍,三井物産、住友商事和丸紅的利潤增長率達到3~5成。

 

      隨著經濟重啟,鐵路和空運也迎來復甦。鐵路公司JR東日本、JR西日本和JR東海均時隔2年實現最終盈利。JR西日本的董事坪根英慈表示「雖然出現新冠疫情的高潮,但鐵路利用的降幅正在縮小」。ANA控股的最終損益增加約1200億日元,扭虧為盈。

 

      陷入苦戰的是電力行業。東京電力控股等9家大型企業轉為最終虧損。由於資源價格走高疊加日元貶值,燃料的採購成本出現激增。處於越是出售電力越出現虧損的「賠錢」狀態,9家合計損益惡化約9000億日元。東電控股的副社長山口裕之表示,「由於無法借助合理化措施消化燃料漲價,財務基礎正在迅速惡化」。

 

      軟銀集團的最終損益為虧損1290億日元(上年同期盈利3635億日元)。通過出售中國阿里巴巴集團股權的一系列交易獲得約4.3萬億日元利潤,但願景基金持續虧損。

 

       另一方面,製造業由日元貶值支撐了利潤。4~9月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約134日元,日元比上年同期貶值約24日元,按半年計算創出9年來最大貶值幅度。在日經平均指數的成分股中,統計了通過決算速報和説明會資料披露匯率影響額的財年截至3月的117家企業,日元貶值對業績作出積極貢獻的有103家,推高利潤的效果超過了3萬億日元。其中,88家企業、約2.6萬億日元來自製造業。

 


      信越化學工業的凈利潤增加78%,創出歷史新高。居全球份額首位的氯乙烯樹脂的漲價不斷浸透。日本製鐵提高鋼材價格,創出了合併後的利潤新高。小松以北美為中心推進工程機械等的提價,利潤增長75%。而在汽車行業,以日元貶值為東風,三菱汽車的凈利潤增至3.8倍,馬自達增至3.6倍。

 

      不過,製造業的利潤增長率僅為1%,創出從新冠疫情中進入復甦局面的2020年10月~2021年3月以來新低。未能消化原材料漲價的企業相繼出現,在製造業,按凈利潤計算出現「營收增長利潤下降」的企業的比例達到39%,創出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豐田未能借助日元貶值效果和降低成本消化資材漲價等的負面影響,凈利潤降至1萬1710億日元,減少23%。從三菱電機來看,材料漲價等的負面影響超過漲價效果,利潤下降29%。而從夏普來看,除了液晶面板行情惡化之外,日元貶值導致在亞洲生産、以日本國內為中心銷售的智慧手機等的盈利惡化,凈利潤減少76%。

 

      前景並不明朗。難以預測日元貶值和強勁的行情將持續至何時。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的首席投資策略分析師藤戶則弘表示「下半年匯率推高利潤的 效果將減弱,整體上或將出現低迷的業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