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經濟界密集訪華,日企低調
2023/06/30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實現訪華,中美兩國已開始通過對話穩定關係。伴隨美國拜登政府的動向,美歐經濟界和歐洲主要國家的首腦已經開始陸續前往中國「拜訪」。原因是中國作為巨大市場和主要製造基地的吸引力並未褪色。
「我們討論了中國可以為世界各地的人們發揮什麼作用」,美國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6月16日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談。他在部落格上透露這是4年來首次訪華。據稱,雙方就如何應對健康和氣候變化等社會課題交換了意見。
![]() |
微軟2022年迎來了進駐中國30年。蓋茲雖然已遠離經營,但他作為親善大使,事實上扮演著緩和商業方面的中美關係惡化影響的角色。
今年1月,中國取消了此前嚴格的疫情管控政策。以此為契機,商業方面的活躍往來得以恢復。
再看産能的4成(75萬輛)由上海工廠承擔的美國純電動汽車(EV)廠商特斯拉。5月底,該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埃隆·馬斯克3年來首次訪問了中國。據中國外交部發佈的消息,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的會談中,馬斯克表現出了積極的對華投資意願,他表示,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
![]() |
訪問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該公司CEO埃隆·馬斯克(照片來自微網誌,kyodo) |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2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比上年增加約5%,達到約6900億美元。雖然曾因疫情而下滑,但時隔3年創出歷史新高。兩國的相互依存無法輕易分離。拜登政府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對華實施制裁,而企業則在除此以外的領域積極尋求商機。
「好的時候和壞的時候我們都在中國」,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CEO傑米·戴蒙5月底訪問了上海,他表示不會停止對中國市場的投入。
中國2021年批准摩根大通的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即使在前景日益不明朗的背景下,通過投資銀行業務從中國企業獲得的手續費收入仍具有巨大吸引力。
美國蘋果CEO提姆·庫克、美國半導體廠商高通CEO克里斯蒂亞諾·阿蒙、英特爾CEO帕特·季辛吉等人也已陸續訪華。
中國政府的最高領導層和部長級官員先後與到訪的美國經濟界人士見面等,強調了歡迎的態度。在疫情後經濟復甦緩慢的背景下,中國對於美國主導的對華包圍網日益産生危機感。要打破包圍網、保持穩定增長,離不開外資的投資和技術。
歐洲企業也不甘落後。荷蘭半導體製造設備商阿斯麥(ASML)的CEO溫彼得、瑞士半導體廠商意法半導體的CEO讓·馬克·奇瑞訪華期間的6月7日,意法半導體宣佈將與中國企業合資在重慶建設功率半導體工廠。
歐洲國家首腦的高層行銷也很積極。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率領空中巴士的首腦等企業界人士訪華,受到中方的隆重接待。在訪問期間,空中巴士與天津政府就擴建在當地工廠的生産線達成協定,從中國航空器材集團獲得訂單的160架飛機的洽談也取得進展。
另外,德國總理蕭茲也帶領企業代表團於去年秋季訪問中國。6月20日,中國總理李強率領的訪問團訪問德國,討論了經濟合作問題。
一方面,由於認為中美之間的對立將長期持續,也出現為降低經營風險而拆分中國部門和轉移生産基地的趨勢。
美國風險投資(VC)企業紅杉資本6月6日決定拆分中國部門。該公司投資了旗下擁有中國短視頻APP「TikTok(抖音)」的運營公司的字節跳動等。
據英國《金融時報》(FT)報道,大型製藥企業阿斯利康(Astra Zeneca)正在考慮剝離中國業務、選擇在香港或上海上市的可能性。
美國蘋果等多家IT企業也正在推進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的舉措,比如將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等的供應鏈分散至東南亞和印度等。
日本企業顯得消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的對華貿易額佔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比例達到7.9%。雖然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依賴度超過美歐,但日本企業的動向顯得消極。
![]() |
從公開首腦訪問消息的日本企業來看,除了由會長東原敏昭與社長兼CEO克里斯托夫·韋伯出席3月在北京匯聚全球企業經營者的論壇的日立製作所和武田藥品工業之外,僅限於日産汽車等。
實際上,日本的電機企業和商社等有更多的企業高層實際到訪當地,但日本企業的中國法人高管坦言:「除了面臨日本國內反彈的風險之外,中國方面也建議最好低調行事」。
安斯泰來製藥的中國當地法人的日籍高管被扣的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頭緒。圍繞半導體領域和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處理排海問題,中日兩國的對立仍在持續。
從日本首相訪華來看,自2019年時任首相安倍晉三之後一直未實現。日本首相岸田文雄6月18日表示「將考慮訪華」。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