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要企業凈利潤在34年裏增至7倍

2024/02/23


訂正:在本文「凈利潤排在前20的日本上市企業」一表中,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應該在2023年以8058萬億日元的凈利潤排在第8位,原文漏掉了該項,現已重新修訂了表格數據。因此,文中有兩處內容也做了相應修改:

  

1、「到2023年減少到三菱UFJ金融集團和瑞穗金融集團這2家」應為「到2023年減少到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3家」。

2、「信越化學工業的凈利潤排名從1989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0位」應為「從1989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1位」。

  

      日經平均指數刷新了歷史最高點。日本主要企業的凈利潤與泡沫經濟時期的1989年相比增至約7倍。在海外賺錢的跨國企業的增長成為了驅動力。從凈資産收益率(ROE)來看,此前偏重於借款的融資方式被重新審視,提高産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增加收益的經營已經紮根。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使用日經NEEDS的數據,以東證Prime市場上市企業(2021年以前為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名古屋證券交易所和大阪證券交易所一部上市,不包括財年時間不固定和母子公司均上市的子公司)為對象進行了統計。2023年以發佈1~12月財報的企業為對象,按財年末匯總了年度業績。

 

       2023年約1500家企業(含金融)的凈利潤合計約為44.2萬億日元,創出歷史新高。在日經平均指數曾達到最高點的1989年,約950家企業合計約為6.3萬億日元。按簡單比較來看,擴大至約7倍。

 

 

       觀察凈利潤額排行榜前列的面孔,日本企業的興衰浮出水面。引人關注的是,在人口減少和少子老齡化導致日本國內需求觸頂的背景下積極進駐海外的企業的飛躍。

 

       排在首位的豐田在凈利潤增長方面超過第2位的NTT。豐田從1990年代前後開始在海外擴大生産基地,開拓了北美和新興國家等市場。從2023年「豐田和雷克薩斯」品牌的銷量來看,日本市場在過去10年裏僅增長6%,而海外則增長了17%。預計2023財年(截至20243月)將隨著漲價和日元貶值效果而創出利潤新高。

 

       1989年未進入前列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産等5家大型綜合商社聯袂進入前20名。信越化學工業在經濟衰退局面下仍繼續在美國增強氯乙烯樹脂的産能,乘上了美國住宅市場擴大的浪潮。該公司的海外營業收入比例從2012財年的67%上升至2022財年的81%。凈利潤排名從1989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1位。

 

       1989年排名前20位的企業中有9家屬於金融行業,到2023年減少到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3家。銀行在泡沫經濟崩潰後忙於處理壞帳,利率下降導致的利差縮小也對經營造成壓力,行業一直通過合併和業務整合謀求生存。

 


       雖然日本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在穩步提高,但顯示利用向股東籌集的資金能創造多少利潤的ROE僅從1989年(金融等除外)的8.6%增加到2023年的9.2%,呈現增長乏力的狀態。

 

       儘管如此,ROE的內容發生了變化。ROE可以分解為(1) 銷售凈利潤率(收益性)、(2)總資産週轉率(資産利用率)、(3)財務槓桿(負債利用率)3種。在泡沫經濟時期,日企依靠銀行的貸款籌措資金,財務槓桿增至4倍。泡沫經濟崩潰後債務不斷壓縮,到2023年降至2.5倍。

  

資料圖

 

       另一方面,凈利潤率則從1.9%上升到5.1%。日生基礎研究所的首席股票策略師井出真吾表示,「雇用、設備和債務的‘三個過剩’消除,形成了提高産品和服務附加值、擴大利潤這一健康的經營」。日本製鐵以提高鋼材品質為武器,不斷提高價格,將ROE從業務合併前的2011財年的3%提高到2022財年的18%

 

       不過,美歐的主要企業ROE達到2位數,仍然領先。日本在凈利潤率方面相形見絀,總資産週轉率也僅為0.7次,相比1989年(1.1次)有所惡化。日生基礎研究所的井出指出,「能否將過剩資金積極投入增長投資,形成利潤進一步擴大的良性循環,成為改善資本效率的關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