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鐵路的真正實力(上)
2015/02/04
![]() |
日立向英國高鐵出口的列車起運(1月7日) |
「追趕三巨頭,躋身四強」,日立交通系統業務全球首席執行官亞利斯塔爾·多爾梅(Alistair Dormer)發出了豪言壯語。2014年日立將全球鐵路工程總部遷往英國,開始以歐洲為中心開展全球業務。
日立眼中的三巨頭分別是加拿大龐巴迪、德國西門子及法國阿爾斯通。這三家公司很早就挺進全球市場,並一度佔領了半壁江山。不過,最近三巨頭的勢頭有所放緩。在英國高鐵項目中敗給日立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縮小與三巨頭的差距,日立計劃收購義大利大型防務及航空公司芬梅卡尼卡(Finmeccanica)旗下的鐵路業務。
芬梅卡尼卡此前宣佈將出售旗下大型鐵路信號公司安薩爾多信號系統(Ansaldo STS)和鐵路車輛製造公司安薩爾多百瑞達(Ansaldo Breda)。隨後共有4家企業投標。各公司都希望獲得信號業務。因價格競爭激化,車輛本身的利潤率並不高。日立打算著手海外進發較晚的信號業務,進而轉變為系統能力較強的鐵路綜合企業,在全球大展拳腳。
雖然日立曾一度被鎖定為安薩爾多信號系統的收購對象,但中國大型資訊基礎設施公司浙大網新科技卻意外地出現在最後一輪談判中。
![]() |
2014年10月下旬,中國北車集團讓日本鐵路行業人士大吃一驚。在與川崎重工業和龐巴迪等的競爭中,北車宣佈獲得了美國波士頓的地鐵車輛訂單。特別是北車的中標金額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據悉,金額僅為日本和歐美企業的一半,與南韓企業相比也低了好幾成。
川重社長村山滋非常吃驚地表示,「從正常的市場價格來看,這一金額令人難以置信」。對於這筆訂單,美國規定,在美國的生産、採購必須達到一定數量以上,無法靠中國具有優勢的量産來實現成本削減。多數觀點認為,「北車此舉意在獲得宣傳效應,即使虧本也不在乎」。
北車將於2015年與中國同行業巨頭南車集團合併。合併後的銷售額將達到3.7萬億日元,遠遠超過銷售額在8000億~1萬億日元之間的歐美三巨頭,更是達到日立及川重等日本企業營業額總和的20倍。
日本鐵路與車輛出口協會(JORSA)表示,「技術上的優勢地位不會改變,日本的競爭力仍然很高」。因為中國企業在主要零部件方面不得不依賴三菱電機及日立等日本廠商。
不過,國家和企業團結一致推動鐵路業務的中國廠商將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通過收購方式來獲取短缺的技術。在規模上大為遜色的日本廠商絕不能再這樣等閒視之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