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工品開始被中國企業模倣

2018/09/20


       日本有些化工企業為在中國被侵犯智慧財産權而苦惱。碳素纖維和智慧手機用防水膠帶等化工品難以像家電産品和汽車一樣拆解倣造,因此化工品至今是為數不多的免於被中國企業倣造、日本企業能保持競爭力的領域。但是,最近化工品領域也開始出現被倣造的跡象。

 

       旭化成8月下旬以侵犯該公司鋰電池隔膜的專利為由,起訴了深圳的一家銷售公司。據調查公司統計,旭化成的全球份額為17%,位居首位,但是近年來中國企業的份額迅速擴大。

 

旭化成起訴中國企業侵犯該公司鋰電池隔膜專利

 

       這是旭化成首次在中國發起專利侵權訴訟。一位高管憤慨地表示,「因為費時費錢,我們也不想打官司,但是無法容忍自己傾注心血開發的技術被抄襲」。

 

       日本業界加緊應對

 

       「企業無法獨自應對侵權,必須得業界攜手應對」,全球最大的油墨製造商DIC的智慧財産權中心負責人小川真治這樣擔憂。

 

       該公司的工業用粘著膠帶「DAITAC」支撐著智慧手機防水功能,是全球首款防水膠帶,但是隨著具備防水功能的智慧手機增多,從2017年開始中國出現了倣冒品。小川説:「誤買到倣冒品的客戶以為買到了我們的殘次品,向我們投訴」。

 

 

       日本經濟産業省6月底公佈的《關於倣冒品和盜版對策諮詢業務的年度報告》顯示,從各領域的侵權案件來看,「化工品」僅佔整體的2%,顯著低於「雜貨」(52%)和「電子電氣設備」(15%)。

 

       然而,正因為化工品是日本企業擁有很強國際影響力的領域,中國企業倣造産品會對日本化工産業造成巨大危害。為何以往很難被模倣的化工品領域也遭到侵權呢?

 


 

       中國在産業振興政策「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化工領域對於打造強大製造業不可或缺,中國企業迫切想要獲得相關技術。在中國,政府向企業提供補貼以及優先採用本地企業産品的動向出現擴大。資金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還掀起了人才爭奪戰。

 

       中企挖人呈泡沫狀態

 

       「我們在尋找有經驗的員工」,旭化成主張被侵權的隔膜的主管崗位近年來不停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這些獵頭公司是受中國企業之托來挖人。「也不知他們是從哪弄到的直通電話號碼」,這令管理層十分困擾。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智慧財産權創新部的井瀧史洋表示,「高科技企業無論如何也離不開化工品。中國企業招聘技術人員如今已呈泡沫狀態」。該機構在中國面向日企的中國員工召開研修會,讓他們知道洩露企業資訊會受刑事處罰。

 

       此外,還出現了試圖獲取生産設備並倣造的動作。東麗在用於波音「787」等的碳素纖維領域握有4成的市佔率。有中國企業向該公司提出了「希望把生産設備賣給我們」的請求。

 

       中國政府並非對侵犯智慧財産權行為置之不理。目前侵權案件的損害賠償額呈增加傾向,而且中國政府也採取措施完善相關法律,包括20183月將專利局與商標局合併等。

 

       儘管如此,日本企業的訴訟負擔依然很重。這是因為化工品雖然難以被模倣,但一旦被模倣又很難認定為侵權。

 

       例如DIC公司的液晶面板用材料,僅對其成分稍作改變的中國産品作為「正品」流向市場。由於液晶材料是透明的液體,僅靠觀察家電銷售店的液晶電視分辨不出來是否倣冒。有必要定期購入電視並進行拆解,然後對厚度僅有幾微米的液晶層進行分析,調查自家産品是否被侵權。

 

       化工企業支撐著電子設備、汽車和飛機等産品的進化。如果在這一塊日本企業遭侵權的範圍擴大,影響難以估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世瀨週一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