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礎設施出口遭遇「多重苦」
2018/11/13
因海外項目的工程延誤和故障導致日本企業遭受鉅額損失的事例不斷湧現。三井E&S控股和千代田化工建設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預計出現過去最嚴重虧損。同時,川崎重工和重工企業IHI也在基礎設施相關領域出現損失。這背後反映出日企對於技術實力低下和勞動力短缺等環境變化的應對遲緩。基礎設施出口是彌補日本國內市場萎縮的王牌,但如果不具備實力,有可能喪失外界對「日本品質」的信賴。
「低級錯誤」突出
成套設備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工期很長,需要很多承包商,風險因素較多。此前也曾出現工程延誤等導致的損失,但在最近的案例中突出的是低級錯誤。
在三井E&S的印度尼西亞火力發電站工程中(2013年前後獲得訂單),作為排水設備鋪設在海底的配管被發現強度不足,結果發生413億日元的損失。據稱是在設計階段選錯了材料。三井E&S承認「無法否認技術實力低下」。
![]() |
三井E&S在美國的成套乙烯設備項目 |
川崎重工10月對外公佈,在美國華盛頓鐵路車輛業務上出現損失,原因是在焊接等産品製造的基礎性環節出現問題。IHI也曾在北美煤氣相關設備的建設中發生工程延誤,結果造成了損失。
原因可能是由於日本國內新增項目減少,導致技能傳承出現問題。
曾在日立製作所從事品質管理工作的橫濱市立大學副教授永松陽明指出,「由於經濟低迷導致招聘減少等原因,能奔赴海外一線的40歲左右技術人員短缺。隨著海外業務的比率提高,失敗開始變得突出」。
進一步構成打擊的是勞動力短缺。日本千代田化工2014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開工建設的液化天然氣(LNG)項目遭遇人手不足,由於工期延誤,不得不計提約850億日元的追加工程費。
![]() |
日本千代田化工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液化天然氣(LNG)項目 |
日本國內大型企業乘上頁岩氣革命的潮流,從約5年前開始參與美國的項目。不過,隨著川普政權收緊移民政策,項目陷入了嚴重的移民勞動力短缺。
美國在20多年時間裏沒有大型成套設備的建設工程,熟練工的老齡化加劇。有企業高管表示,「只能招到之前在麥當勞等打工的沒經驗年輕工人」。
問題似乎不僅限於建設一線。由於人口減少導致日本國內市場萎縮,各家日本企業都試圖到海外尋找活路。
「要擴大業務,必須前往海外。但稍有不慎,就將嚴重受傷」,川崎重工的社長金花芳則如此表示。在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TA)的項目中,由於訂單量低於預期,川崎重工的盈利出現惡化。由於急於獲得海外項目,導致風險管理和工期預測變得鬆懈,這一點難以否認。
![]() |
美國紐約近郊的通勤鐵路車輛 |
國際競爭的激化也將加劇日企的「焦慮」。圍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阿布達比的核電站建設項目,日立製作所和美國通用電氣(GE)聯盟在2009年敗給了南韓企業。從那時起,日企開始在海外處於劣勢。
最近,在由日本國內商社主導的海外項目中,客戶與南韓、西班牙等具有成本競爭力的企業展開合作的案例也在增加。
日本企業的靈活性不足也是課題。日本的成套設備企業擅長採用「總包合同」方式,把金額固定下來後接訂單。這種簽約方法的優點是,只要在設計、施工方面削減成本,就能增加利潤。另一方面,材料機器費和人工費有可能産生變化,企業將面臨風險。有日企高管表示,成為合作夥伴的美國企業「按日期和預算完工的意識薄弱」,這也成為建設的瓶頸。
對經營的打擊巨大
2018財年,千代田化工預計出現1050億日元的鉅額虧損。三井E&S預計出現創歷史新高的超過400億日元最終虧損。三井E&S在3月交付的成套乙烯設備上也遭遇損失。在宣佈預計連續2年出現最終虧損的次日、即11月1日,該公司股價一度跌停,正在失去投資者的信賴。
由於相繼出現損失,新的舉措也已啟動。IHI在2018年5月決定向義大利大型建築企業Astaldi出資。Astaldi在中東與具有技術實力的建築公司關係密切,能規避風險。此外,日本石油工程項目承包商日揮也在5月為確保勞動力而與德克薩斯州的成套設備企業展開合作。
安倍政權顯示出積極支援基礎設施出口的姿態,但實際拓展業務的是企業。有些項目為彰顯日本技術和品質,採用「All Japan」體制(從前到後均由日企負責)。為避免受到這種體制的束縛,或許有必要轉變為大膽地依靠合作夥伴的思路。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朝田賢治,杉浦雄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