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鋼鐵40年(1)從師徒到對手

2018/12/25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到2018年12月剛好迎來40週年。當年,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著手培育鋼鐵産業。而他求助的對象正是新日本製鐵(現為新日鐵住金)等日本鋼鐵企業。自那以後40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掌握世界鋼鐵産量一半的存在。如今引發席捲全球的貿易戰的鋼鐵大國中國與日本是怎樣一路走來的呢?
           

  

      中國已著手打造世界最大的鋼鐵企業。目前居世界第2位的寶武集團和第7位的鞍鋼集團在討論合併。如果實現,合計粗鋼年産量將達到1億噸以上,超過歐洲阿塞洛米塔爾鋼鐵集團(9700萬噸,2017年)。這也與日本所有鋼鐵企業整體的年産量幾乎相同。

  

      9月13日,在位於上海市的寶武集團的大樓裏,寶武和鞍鋼的高層匯聚一堂。他們出席的是以鋼鐵企業重組為目的、由兩家企業共同成立的資産管理公司「華寶冶金」的紀念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寶武董事長陳德榮表明了「1億噸構想」。雖然避免了明確表態,但明顯暗示出與鞍鋼的合併計劃。11月,寶武的高層出任鞍鋼總經理的人事調整也被確定。

  

      寶武和鞍鋼均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此前政府主導的鋼鐵重組中,像此次這樣的領導調換是常見做法。熟悉中國情況的相關人士認為,「已進入巨大企業誕生前的倒計時」。

     

      這兩家中國鋼鐵企業都和日本有著無法割斷的淵源。

    

      鞍鋼的源流是日本佔領時期的南滿州鐵道(簡稱「滿鐵」)主導建設的鞍山鋼鐵廠。而寶武由中國最大的寶鋼集團和武漢鋼鐵集團於2016年底合併而成。寶鋼和武鋼能有如今的發展也離不開日本的協助。

    

      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後,新日鐵社長稻山嘉寬與中國總理周恩來舉行會談,決定為武漢鋼鐵廠提供協助,承諾建設鋼板生産線。當時,被分配到新日鐵勞務部的關澤秀哲(後出任新日鐵副社長)清晰記得訪問武漢時的情景。

 

      鄧小平曾將中日比作「學生」和「老師」

 

      據他回憶,新日鐵派遣團當時在機場看到的是堆積如山的紅色封面的《毛主席語錄》。在鋼鐵廠內,到處都大書特書宣傳口號。即沒有安全鞋也沒有安全帽,工人只是穿著布鞋,戴著樸素的「工人帽」。鋼鐵廠內有住宅區,孩子們跑來跑去。設備的品質也根本無法和日本相比。

 


 

      「當時對日本的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信。事實上也的確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關澤如此回顧。

  

      在新日鐵的協助下建設的鋼板生産線投産後的1978年,規模上明顯超過武鋼的計劃開始啟動。

 

      中國在那一年的12月決定實施改革開放。在此之前的10月,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日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請求新日鐵提供援助。

  

      「你們就照著這個工廠的樣子幫我們建設一個」,到新日鐵君津鋼鐵廠(位於千葉縣君津市)考察的鄧小平當時對社長稻山和專務齋藤英四郎這麼説。鄧小平將中國比作「學生」,將日本稱為「老師」。對於注重面子的中國的領導人,這是非常少見的情況。

  

     當時,稻山表示「將盡全力提供協助」,齋藤接著説「要建比這個還要好的」。「承認自己國家的落後,坦誠而直率地提出希望已開發國家傳授技術。這都需要偌大的自信」,稻山這樣回憶對鄧小平的印象。

  

      就這樣,上海寶山鋼鐵廠的建設啟動。這是中國第一座真正的臨海型一條龍鋼鐵廠。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鋼鐵廠等軍需工廠都建在內陸。被稱為「三線建設」,意在降低陷入戰爭狀態之際遭破壞的風險。

 

      包括相關企業在內,新日鐵總計派出1萬人。然而,倡導中日友好的同時,在生産一線,彼此間卻相互猜疑。這種情形在日本作家山崎豐子以寶山建設為主題的小説《大地之子》中得到細膩描寫,開始廣為人知。

 

      在日本的全面協助下建設的武漢和寶山兩家鋼鐵企業在近40年後正討論合併,以將世界首位寶座納入射程。新日鐵為何親手打造了未來的競爭對手?作為秘書長期輔佐稻山和齋藤的關澤解釋了兩位首腦的想法。

    

      他説:「中國的穩定有助於亞洲的穩定。日本必須為此做出貢獻。我們能做的是提供技術協助。日本持續領先一步就可以了。這是他們兩人的想法」。

   

      目前在新日鐵住金負責海外業務的執行董事佐藤一郎也如此評價當時的決斷,「雖然如今有人問為什麼不出資,但在‘鋼鐵即國家’的時代,這是理所當然的想法。」

  

      再回到本文開頭時提到的活動,寶武董事長陳德榮發表演講。鋼鐵相關人士關注的發言實際上並非「1億噸構想」。

 

      陳德榮表示,中國未來只要有5億噸産能,就能滿足國內需求。

  

      2017年中國粗鋼産量超過8億噸。但是,陳德榮透露,如今國記憶體在11億噸産能,如果如其所説的那樣,相減之後將多出6億噸。

  

      熟悉情況的日本鋼鐵聯盟的資深人士難掩驚訝地表示,「本來中國鋼鐵企業的高層提及將來的預測值很罕見」。這也不令人意外。因為中國的過剩鋼材近年來一直在引發貿易摩擦。

 

      中國成為美國的攻擊對象

 

      「威脅是現實存在的。中國産品正湧入美國。現在是加以阻止的時候」,美國最大電爐煉鋼企業紐柯鋼鐵(Nucor Corporation)2013年在公司官網刊登了這樣的警告。

    


  

      事情的開端是橫跨美國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橋樑。紐約方面宣佈在改造工程中全面採用中國造的廉價鋼材,這引發了紐柯鋼鐵的激烈反對運動。美國鋼鐵協會也緊隨其後,發表聲明稱「這是最近10年裏最大的危機。50萬人的工作將面臨危險」。

    

      美國的鋼材得到關稅及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輸費保護,與東亞相比,每噸價格在通常情況下也大概高出150美元左右。對於美國鋼鐵行業的反對,有冷淡的觀點認為是「反應過度」,但事態急轉直下。2017年美國川普政權上台後,中美間打響貿易戰。

 

      川普最初採取的行動是提高對鋼鐵和鋁的關稅。川普的票倉是被稱為「鐵銹地帶」的鋼鐵企業的聚集地。也就是説,川普通過迎合鋼鐵行業的反對聲,鞏固了支援基礎。

  

      從貿易戰逐步升級之前開始,中國就逐步推進鋼鐵産能的削減。粗鋼産量的增長勢頭以2015年為轉捩點,暫時走向平穩,但如果陳德榮的「預測」準確的話,則可以説,成為貿易戰開端的過剩鋼材問題並未平息。

  

      「這是我們也經歷過的道路」,作為新日鐵住金的海外業務擔當董事與中國打交道的佐藤進入公司是在1986年。就在這前一年,寶山鋼鐵廠投産。另一方面,在這之後的1987年,因陷入産能過剩,新日鐵進行了大規模整合,日本進入了「鋼鐵寒冬」的時代。

  

     今後,日本的鋼鐵相關人士曾忍受的寒冬如果降臨中國,周邊國家能夠安然無恙嗎?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杉本貴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