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鋼鐵40年(4)鐵即國家

2018/12/28


  東芝因財務造假和美國核電業務的誤判而陷入經營危機,為避免下市出售了半導體記憶體業務。2018年6月,上述業務併入美國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日美韓聯盟旗下,但長達1年多的出售談判存在曲折。原因是東芝和政府的距離感。

         

  2016年底危機曝光之後,東芝的高管請求日本經濟産業省給予救助。在探索出售記憶體業務後,日本經濟産業省提出要求稱,「要阻止技術外流」。這種要求一度導致出售談判陷入停滯。一位熟悉情況的金融相關人士表示,「確實像那個人的風格」。

         

日本中小企業廳長官安藤久佳

    

  「那個人」指的是現在的日本中小企業廳長官安藤久佳。當時,他是積極干預記憶體出售談判的經濟産業省商務情報政策局的局長。他過去也曾採取行動排斥外資。

  

  在安藤擔任鋼鐵課課長的2005年中期開始的2年裏,鋼鐵行業不斷發生大型重組。在日本,當時是外資威脅論高漲的時期。安藤尤其關注的是在核電用特殊鋼領域具有較高技術實力的日本製鋼所。這是因為日本經濟産業省獲得資訊顯示,中國政府的相關基金正在推進對日本特殊鋼企業的調查。

  

  「為了日本,請採取反收購措施」,安藤這樣敦促日本製鋼所的高管。此外,他還要求新日本製鐵(現為新日鐵住金)和東京電力成為穩定股東。日本製鋼所2007年採取了反收購措施。雖然政府對上市企業的干預行為受到批評,但核電與國防直接相關。日本經濟産業省認為不能置之不理。

        

日本製鋼所製造的核電站用大型壓力容器

      

  日本對中國鋼鐵業的貢獻巨大,即使是政治遇冷的時期,雙方的合作關係也沒有動搖。但中國的鋼鐵企業大部分為國有,正所謂「鐵即國家」。在日本鋼鐵相關人士的眼中,很多時候中國企業是無法掉以輕心的對手。即使是新日本製鐵也密切關注中國廠商的動向。

     


     

  「這個房間正被監聽。真正想聽的話隨後換個地方再聊」,面對到中國採訪的記者,新日本製鐵的高管如此耳語。據説,不僅是應對採訪,在商業會議中也是如此。

  

  對狀況發生誤判的是日本JFE鋼鐵。該公司2004年8月決定與廣州鋼鐵建設鋼鐵廠。這是二戰後日本企業首次在國外建設高爐並參與運營。但在1年後,中國政府限製鋼鐵生産,高爐項目被放棄。JFE改為僅生産鋼板,當時也發生了誤判。

   

日本JFE鋼鐵在廣州市的合資工廠

  

  JFE在意的是對影響鋼板品質的冷軋工廠的出資比例。JFE希望出資51%,但中國發改委進行了介入。發改委主張雙方各出資50%。企業間的談判變為政府間的談判,中日2006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政府高層會談。

     

  「日本的老師們為什麼拘泥於這麼瑣碎的事情呢」,中國發改委的官員加強了語氣。雖説只是1%的差異,但涉及到經營的根本。並非「瑣碎的事情」。但中國方面毫不妥協,JFE不得不接受對半出資。

   

  不管喜歡與否,與「鐵即國家」的交鋒今後仍將繼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