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從日本經驗看中國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從日本經驗看中國是否需要工匠精神

2017/06/21

PRINT

  村山宏:中國提出了和日本很相似的口號,那就是弘揚工匠精神。目前,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8000美元,屬於中等收入國家水準。要想不被低收入國家追上,並不斷向高收入國家靠攏,就必須提高産品和服務的品質。為此,中國認為必須像日本的手藝人那樣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從日本的經驗來看,這種工匠精神也有可能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風險。

 

日本工匠用手向探針上安裝懸臂梁的精細作業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訪問比利時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了「吉利富豪汽車創新成果展」。李克強在現場表示,要「錘鍊工匠精神,升級中國製造」。此前,工匠精神對中國人來説可能有些陌生,但就如2016年入選中國十大流行語那樣,最近這個詞的知名度一舉提高。實際上,讓這個詞流行起來的就是李克強。

 

  供給側的執念會造成弊端

 

  2016年和2017年,李克強連續兩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中國要想繼續實現經濟增長,必須從大量生産廉價商品向製造優質産品轉型,提高中國産品的品牌實力,而「工匠精神」就包含著這些含義吧。目前,中國各地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等廣泛領域都在進行學習工匠精神的活動。

 

  不過,學習工匠精神可能需要注意一些事情。那就是追求製造和服務的品質要以長期的努力為前提。投入大量優秀人才用多年時間開發並提供理想的商品,這樣做固然很好,但生産效率一直很低的話是無法盈利的。對於需要每個季度或半年結算利潤的企業來説,回報非常慢的投資可能會成為沉重負擔。此外,如果過於執著一件事物,還可能跟不上新技術和創新的步伐。

 

  最令人擔心的是,工匠精神容易陷入供給側的邏輯。無論供給側投入多大的精力提高産品和服務品質,但如果做過頭的話,對消費者來説也只不過是過剩的品質,或者過剩的功能與服務。而需求側的邏輯應該是消除過剩的部分並相應降低價格。在日新月異的電子産品等領域,有人認為一項技術在3、4年之後可能就會過時,産品的耐用性能滿足這個時間就足夠了。

 

  當然,即使是過剩的品質、功能和服務,如果有能接受的消費者就另當別論。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就有很多這樣的消費者。日本企業走上過剩的高附加值路線應該是在1980年代後半期。為了對抗因日元升值流入的國外廉價産品,日本企業只能提高産品附加值。當時,日本有很多會購買高檔精緻産品的消費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70
具有一般參考性
 
8
不具有參考價值
 
29
投票總數: 207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