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調整供應鏈應對中國自動化需求
2021/08/12
涉足工廠自動化(FA)的日本各企業已開始調整供應鏈。SMC和安川電機等將在海外推進工廠和物流網的完善。原因是以中國為中心,工廠的省人化投資趨於活躍,要求縮短交貨期的趨勢正在加強。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反映出了穩定的供應體制的重要性。相關企業將不斷推進跨國家和地區的供應鏈的構建。
![]() |
SMC將在越南建設新工廠 |
「在應對長期需求增長的同時,還具有BCP(業務連續性計劃)的意義」,SMC的董事太田昌宏這樣闡述在國內外建設工廠的目的。該公司計劃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推進創出歷史新高的500億日元的設備投資。特點是宣稱「産品大部分能在3天以內交付」的供應能力,該公司表示在氣體增壓設備掌握約4成全球份額。將通過産能的擴張和物流體制的完善,進一步提高競爭力。
在中國,SMC將在天津推進工廠建設,北京的現有工廠也將為應對貨物量增加,提高零部件加工等的能力。在2020年底,SMC新成立了統籌在華業務的控股公司。在中國,南北地區的銷售組織不同,今後將統一應對客戶。希望統一管理當地子公司賺到的資金,以便對物流設施等展開靈活投資。
廣泛領域的工廠都需要用於抓住和推動物體等動作的氣體增壓設備,要求短期間交付的情況也很多。SMC透露,在中國2020年新冠疫情擴大之際,競爭企業的供應和物流變得不穩定,將供應商改為庫存豐富的SMC的企業增加。計劃在重點市場加強供應鏈,甩開其他企業。
為了應對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中國到美國等的出口受到限制的情況,SMC將構建中國以外的體制。在越南,計劃在工業園區「Long Duc Industrial Park」的工廠設施投入34億日元。將新建廠房和設備,建設零部件加工和組裝的生産線。而在日本,正在茨城縣內推進新工廠建設,在岩手縣的工廠增強生産設備。
另外,工業機器人領域也出現努力提高産能和物流效率的趨勢。安川電機將投入40~50億日元,在中國江蘇省的機器人工廠的附近新建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零部件的工廠。計劃最早在2022年度內啟動生産。該公司專務執行董事村上週二針對背景表示「在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短缺明顯,自動化投資今後將不斷增加」。
安川電機在江蘇省的工廠具備年産1萬8000台機器人的能力,但驅動機械臂的馬達等要從較遠的工廠運來。如果能在附近生産零部件,將有助於物流成本的削減和交貨期縮短。
發那科也將在中國上海投入260億日元,擴建根據客戶企業要求優化機器人的工廠。預計2023年內投産。增建的工廠將根據要求更換機器人的機械手和感測器或設定程式。除了此前屬於主力的汽車和電子企業以外,廣泛領域都在引進工業機器人,發那科希望提高客戶響應能力,以爭取更多需求。
發那科2021年4~6月訂單達到2245億日元,增至上年同期的2.1倍。高於2015年1~3月,創出歷史新高。其中,來自中國的訂單達到734億日元,佔整體的33%。
工業機器人需求旺盛。據日本機器人工業會統計,4~6月會員企業的訂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56.5%,增至2502億日元,供貨額增長31.6%,達到2089億日元。即使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4~6月相比,訂單和供貨也增加3~4成,中國需求拉動整體增長的情況仍未改變。
![]() |
不過,中國需求變動劇烈,日本企業對提前下單導致的「需求透支」的警惕感突出。發那科的社長山口賢治在預測中國自動化需求擴大的同時,也承認需求波動的可能性。不過,他表示「即使需求在1~2年裏下降,我們也不會改變戰略」,強調了以中長期觀點擴大業務的態度。
在推進生産體制調整這一點上,涉足物流設施等的搬運設備的日本大福(Daifuku)也採取了同樣的舉措。2021年3月,大福在中國江蘇省起用了面向汽車生産線的搬運設備的新工廠。還在江蘇省新建了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的清潔車間使用的搬運設備的生産基地,與周邊的此前工廠相比,計劃將生産空間擴大至2倍以上。面向半導體的設備的需求波動劇烈,但希望能靈活應對需求擴張期。
配合産能的增強,大福還積極致力於效率的改善。在美國,大福的物流設備子公司Wynright Corporation將此前的2處生産基地集中到了印第安納州的新工廠,同時推進滾輪傳送帶和分揀設備等核心零部件的自産化。由於電商的增長,在倉庫內搬運商品的物流設備的需求在北美出現增加,但利潤率低於日本國內。該公司社長下代博針對今後表示「還希望利用(日本)國內物流業務的零部件自産化等經驗,提高利潤率」。
伴隨産能擴大的供應鏈的調整需要較長時間,有可能出現新工廠建成之時需求轉為減少這樣的事態。實際上,上次工廠自動化設備的需求過了屬於頂峰的2017~2018年之後,中美貿易摩擦導致需求下滑,出現無法充分利用新設備的情況。
即便如此,日本各家企業仍展開積極投資,原因是認為從長期來看,由於製造一線的勞動力短缺,自動化需求增加的趨勢不會改變。另外,防止新冠感染的對策也成為推動無人化的因素之一。今後需要為準確滿足客戶企業的要求,提高生産效率而採取措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柘植康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