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研究能力下降了嗎?
2018/02/21
近年來,日本研究能力下降的趨勢明顯。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以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分析,日本開始被持續對研究領域積極投資的中國超越,也漸漸落後於歐洲各國。其中,日本的大學作為研究開發的中心,低迷趨勢尤為顯著。如此下去,就連近年陸續收入囊中的諾貝爾獎也可能面臨顆粒無收的危機,研究能力下降對於以創新拉動經濟增長的日本來説,是一個重大問題。
日本綜合研究所的首席主任研究員河村小百合從增長戰略的觀點出發,在考察日本國立大學法人理想狀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組源自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分析數據,她驚訝地表示,「日本的大學研究能力明顯下降」。
學術論文的動向是判斷研究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從評估研究品質的角度來看,一般是比較頂尖的10%或者1%的被其他研究者廣泛引用的論文數量,而不是比較總數。拿棒球作比的話,論文總數是擊球的總次數,其中前10%是安打次數,而前1%相當於本壘打次數。
![]() |
日本的大學在2000年前後,處於前10%、1%的論文數量的國際佔比達到巔峰,之後一路下滑。據2014年(2013~2015年的平均值)數據顯示,日本在被引用次數居世界前10%的論文中佔2.2%,在前1%的論文中則佔1.6%,降到了峰值的一半左右。
日本整體的論文中約有70%來自大學。因此隨著大學研究能力的低迷,日本在國際上的優秀論文比例也有所下降。
比如,拿世界排名前10%的論文來看,1994年時日本在國際上的比例是5.8%,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排在第四名。但是2014年這一比例卻只有3.1%,排名下降到世界第9。中國則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名,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各國也高於日本。
更為嚴重的是,還有數據顯示,日本在一直比較擅長的産品製造領域的存在感也在降低。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分析顯示,在電氣·電子和汽車等10個工科領域中,日本被引次數排世界前10%的論文佔比排名與七年前相比,均出現下降趨勢。汽車由第3名降到了第6名,機械由第3名降到了第10名,土木由第4名降到了第16名。
工科研究者們將重心從實用研究轉向了理論研究,日本面臨著無法準確把握産品製造現場的問題的風險。由於企業活動也會産生影響,不能全部歸因于大學活力的下降,但長此以往可能會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對日本經濟帶來中長期的不良影響。
日本大學研究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學老師無法充分保證進行研究活動的時間。
九州大學教授石野良純感嘆道:「現在連本科生的實驗都必須由教授親自指導了」。由於削減預算導致人手不足,教授們不得不為指導學生和事務性工作而花上一些時間。
![]() |
最頂尖的研究者也難以確保研究時間(九州大學石野教授的研究室) |
石野教授發現了被認為能拿諾獎的、可以對基因進行任意重組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線索。即使是這樣優秀的大學老師,也無法保證足夠的研究時間。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日本的大學老師用於學術研究的時間佔總出勤時間的比例,在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後的約10年內減少了11%,下降到35%(2013年)。
日本的大學和國家的科學技術政策缺乏靈活性,也對研究時間産生了一定影響。石野曾參加解析蛋白質結構等的産學合作項目,他自信該項目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石野説:「無論取得多大成果,以時間期限劃分的項目都會按時結束。在日本,無法持續進行已經取得良好成果的研究,研究人員很無力」。
但是,對於頂尖學術論文的國際佔比下降的切實數據,也有日本一些大學相關人士認為「這些數字沒有反映現實」,無視其重要性。某大學前任校長含有自警意味地説:「雖然一直喊著大學改革、大學改革,但實際上日本的大學完全沒有改革」。如今正面臨著真正需要改革的時代。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新井重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