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著陸小行星「龍宮」
2019/02/22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月22日發佈消息,認為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著陸距離地球約3億公里的小行星「龍宮」。據悉「龍宮」表面散佈著很多岩石,「隼鳥2號」在半徑僅為3米的狹窄區域著陸,採集岩石樣本,停留幾秒後離開。這是自日本第一代「隼鳥號」2005年全球首次嘗試著陸小行星以來,再次發起挑戰。實現了極高精度的著陸,在證明日本技術實力的同時,也向全世界彰顯了日本在小行星探測領域的存在感。
小行星上的岩石是保存著太陽系在46億年前誕生時痕跡的「時間膠囊」。「隼鳥2號」將在2019年夏季之前再次挑戰著陸,2020年底返回地球。探究宇宙起源和生命誕生之謎的期待在增強。
![]() |
53張「龍宮」的照片連接而成的動圖(隼鳥2號於2018年6月至9月間拍攝,JAXA提供) |
「隼鳥2號」于日本時間2月22日早上6點多開始最終下降。在來自地球的指示延遲的最終階段,利用攝像頭和高度表自主行動,最終於22日上午7點50分左右著陸。
「隼鳥2號」在著陸前後根據地形傾斜姿勢,與地球的通信延遲。JAXA根據探測器傳回的少量數據推測出著陸前後的一系列動作。根據機體的速度變化等得出「著陸」的結論。
![]() |
日本「隼鳥2號」著陸小行星「龍宮」的想像圖(JAXA 池下章裕 提供) |
JAXA還認為「隼鳥2號」成功採集了岩石樣本,最終要在回收倉返回地球之後才能確定是否成功。
「隼鳥2號」是2010年將小行星「系川」的微粒子帶回地球的第一代隼鳥的後繼機型。於2014年12月從日本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2018年6月到達「龍宮」附近。預計直到返回地球的總事業費約為289億日元。
探測小行星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地球上的生命從哪來」這一人類起源問題。
「龍宮」直徑約為900米,被認為佈滿岩石,這些岩石中含有生命之源的有機物和水分。有一種假説認為小行星衝撞地球帶來了有機物等物質,促使生命誕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散佈著許多小行星,不過「龍宮」位於火星和地球之間,從「龍宮」向地球帶回岩石較為容易,因此將目的地定為「龍宮」。
日本希望向世界彰顯在探究月球、火星及更遠天體方面的技術實力。根據搭載攝像頭的圖像和星星的位置接近遙遠的小行星,並精確著陸。探測程式和經驗將成為日本的優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也將被稱為「美國版隼鳥」的小行星探測器「OSIRIS-REx」送往小行星「Bennu」附近。預定2020年採集岩石樣本,2023年返回地球。據稱美方十分關注「隼鳥2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