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解析正加速揭開日本人起源之謎

2019/05/31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東京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完成了繩文人的全基因組解讀。由此可以推斷繩文人是在3.8萬~1.8萬年前從大陸集團中分離出來的。在人類學研究中引入最新的基因組解析的趨勢在世界上也被推進,目前已經誕生了改變傳統觀念的劃時代成果。通過對繩文人基因組的完全解讀,探尋日本人起源的研究有望加速。

               

       

      繩文人是大約1.6萬年前至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人群。誕生於非洲大陸的人類在4萬~5萬年前進入東亞地區。據推測,部分人經過西南諸島、朝鮮半島、庫頁島等遷往日本列島。這些古人通過狩獵和採集生活,廣泛分布於日本各地。自3000年前之後又有彌生人這一新的人類集團從大陸遷到日本,不斷推進與繩文人的混血。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組成的團隊1990年代對位於北海道禮文島的船舶遺址進行發掘,從生活在約3800年~3500年前的繩文人女性牙齒中提取了DNA。研究團隊將得到的遺傳資訊與現代東亞人進行比對,發現了繩文人的祖先集團與現代漢族人祖先的分離時間。

   

      儘管此前已將各種各樣的發掘物品和史料結合起來對分離時間進行了推測,但僅靠基因組資訊就鎖定年代這還是首次。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神澤秀明表示「準確解析日本史前人類的全基因組尚屬首次」。

   

      通過基因組資訊研究團隊獲得了此次解析的一位繩文人女性的詳細情況。研究團隊發現,她分解脂肪的基因發生變異,説明體質上適應了狩獵生活下以肉食為主、油性較大的飲食。另外她被認為對酒也比較耐受。面部表情方面也存在多項遺傳性特徵,研究團隊於2018年發表了面部復原圖。

   

      此次之所以能解讀出這麼多資訊,是因為用於解析的骨骼保存狀態較為完好。通常情況下,骨骼中的DNA會不斷分解,或者混入許多其他生物的DNA。尤其是骨骼的保存狀態容易受溫度的影響,在溫暖的日本西部和沖繩地區,骨骼中的DNA很容易分解。另外在發掘後也可能加速分解。神澤秀明認為「能進行全基因組解析的案例或許並不多」。

   

      研究團隊考慮今後解析30個左右的個體,調查地區差異。照此下去,如果能建立起繩文人的資料庫,就能逐步揭開繩文人是如何向日本列島擴散的,以及與隨後進入日本列島的彌生人之間進行了怎樣的交融。這將有助於查明遺傳病的起源等,在醫學研究方面發揮作用。

   


      在人類學研究中採用最新的基因組解析技術是國際性潮流。以2003年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為契機,醫學和生物學的研究普遍開始進行基因組分析,相關技術也有了飛躍進步,逐步可以以低成本實施解析。這一動向也擴展到古人與現代人的比較研究中來。

   

      由此已經帶來了許多改變人類歷史學傳統觀點的新發現。例如,在約2萬~3萬年前滅絕的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此前一直認為與現代人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沒有交融,但2010年通過基因組解析,發現我們現代人保留了來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對新發現的人類種群進行分析,發現各種不同種類的人群不斷融合,人類歷史的面貌正逐步被揭開。2008年在俄羅斯發現了新的人類種群「丹尼索瓦人」的化石,2018年判明在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孕育了後代。還有觀點指出,部分現代人保留了丹尼索瓦人的遺傳基因。

   

      解析古人的基因組資訊此前一直以歐美的研究團隊為中心展開。東亞地區近年來陸續發現新的人類種群,開始受到關注。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教授齋藤成也表示「打算公開遺傳資訊,推進與海外的共同研究」。其成果不僅對日本,還將對東亞的人類學發展做出貢獻。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出村政彬

 

      繩文人與彌生人:在繩文人開始生活在日本列島之後,約3000~1700年前彌生人也遷移到日本。繩文人和彌生人之間不斷混血。此次的研究還發現,混血程度在各地區存在差異。在東京採樣的本州人群保留了約10%的繩文人基因。而北海道的阿伊奴人則保留了約70%,沖繩縣的人群保持了30%。

       
      據研究團隊透露,彌生人的遷移過程不是一次性的,兩個集團有可能在不同時期遷到日本列島。通過繩文人與現代人的基因比對,還有望弄清現代人擁有的彌生人基因的特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