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探查可能發生大地震的海域
2021/03/16
日本將正式開展對大規模地震的調查和觀測。據悉日本東北地區的北部海域、北海道海域的海底並未在3·11東日本大地震時發生地震,由於斷層應變不斷累積,這些海域更易發生大地震。日本東北大學等將從4月開始用無人探測船觀測地震預兆。日本的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也著手建立海底觀測網,以便瞬間掌握有可能造成嚴重損失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的發生。加速防備日本週邊風險較大的大地震。
日本內閣府專家會議2020年發佈了日本海溝、千島海溝所在的東北地區北部海域、北海道海域發生多場大地震的時期「正在迫近」的設想。根據歷史記錄等,預測了未來該地區發生的地震規模。日本海溝所在的北海道海域為芮氏(M)9.1級,千島海溝所在的十勝·根室海域為9.3級。規模均與3·11東日本大地震同等,預計有的地區會發生30米高的海嘯。
![]() |
在震源位於宮城縣海域的東日本大地震中,岩手縣海域以北的日本海溝沒有發生斷層偏移,因此在稱為「裂縫殘餘」的狀態下,應變不斷累積,容易發生巨大地震。在地震發生前的一定時間內,海底地殼被認為會發生不同尋常的運動,但此前基本上沒有獲得具體數據。
日本東北大學的教授日野亮太等人開發出了探測海底狀況的無人系統。在美國波音子公司的無人探測船「Wave Glider」上搭載小型設備。可向海底感測器發出聲波,掌握海底板塊位置的變動。
![]() |
全長3米的無人探測船用聲波探測海底(圖片由日本東北大學提供) |
地震大多是因為板塊發生較大位移而引發,研究人員將通過長期觀測來探索作為地震前兆的異常運動。
首次觀測將於4月2日啟動,在北海道根室市海域放出探測船,觀測千島海溝,然後南下觀測岩手縣海域等的日本海溝。5月中旬在宮城縣海域收回探測船。第2次觀測計劃最早於10月份實施,以後還會繼續。
無人探測船使用光伏電池供能,觀測成本可降至十分之一以下,而且可以連續觀測幾個月。日野教授稱,「打算收集平時的數據,以便及時觀測出異常徵兆」。
另一方面,為了瞬間掌握南海海溝大地震的發生,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將擴大海底觀測網。由於設想的震源區域西側是此前觀測不到的空白區,目前已開始著手實施「南海海溝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網(N-net)」工程。
將從高知縣海域到日向灘鋪設嵌有地震儀和海嘯儀、以總長1600公里的海底光纜連接的觀測系統。N-net工程預定於2023年度竣工並投入使用。
由於構建N-net之後可以在離震源更近的海底捕捉到震動,預計可以比之前最多提前20秒檢測到地震,提前20分鐘檢測到海嘯。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計劃將數據即刻傳送到日本氣象廳,用於及時發出緊急地震速報和海嘯警報。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的青井真(地震海嘯火山網路中心主任)表示,「目標是構建可在發生大地震時迅速發出妥當防災資訊的社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