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企登月失敗,但仍「邁出一大步」
2023/04/26
日本太空初創企業ispace于4月26日就登月艙在月球著陸一事發表聲明稱,「預計通信無法恢復,因此判斷難以完成」。可能是著陸時機體未能完全減速,撞擊月面導致破損。曾在全球被寄予厚望的民營企業的首次登月宣告失敗。
![]() |
月球表面拍攝取得成功,但未能著陸(登月艙攝像頭拍攝的圖像)ⓒispace |
ispace的首席執行官(CEO)袴田武史在26日的記者會上強調稱,「獲取了直至著陸的數據是一項非常大的成就,我認為這是朝著下一個任務邁出的一大步」。
![]() |
ispace的首席執行官袴田武史(26日) |
登月艙于2022年12月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火箭發射升空,在太空中飛行4個半月後抵達月球。26日淩晨0點40分左右,在距月球約100公里的高度進入著陸狀態。如果進展順利,原定在開始著陸1小時後的淩晨1點40分左右著陸。
ispace透露,直到著陸前還能確認與登月艙的通信。但隨後與登月艙的通信中斷。東京都內的控制室一直試圖建立通訊,但最終放棄。
據稱,此次很有可能未能讓登月艙充分減速後緩慢降落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而是變為劇烈碰撞的硬著陸。月球上的重力約為地球的6分之1,原計劃向月球表面噴射燃料,在減速的同時下降,用4條腿著陸。
ispace對著陸時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除了登月艙的燃料耗盡之外,飛向月面的速度迅速上升。登月時的軟著陸被視為最大難關。登月艙可能因猛烈撞擊月球表面而發生故障。
此次登月艙搭載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開發的小型機器人等7件物品,但未能成功送到月球表面。如果取得成功,機器人將被釋放到月球表面,收集運作數據和月面數據。ispace此前簽署了利用登月艙腿部安裝的攝像頭拍攝月球沙子、將所有權出售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的協議。
圍繞登月,美國、前蘇聯、中國3國的政府機構都有過成功案例,但民營企業沒有成功案例。2019年以色列的民間團體和印度的航太機構分別進行了嘗試,但在著陸之前通信中斷,被認為軟著陸失敗。
ispace計劃2024年第2次發射登月艙,2025年第3次發射。將把此次獲得的知識應用於第2次及以後,未來力爭使地月定期運輸服務實現收益化。
該公司在12日作為涉足太空開發的初創企業在日本國內率先上市。鑒於此次登月失敗,ispace針對來自以著陸後發送數據作為條件的部分客戶的營業收入表示,最多可能喪失約1.06億日元,但稱「並未出現需立即調整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業績預期程度的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