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獎者年齡上升,或超平均壽命
2023/10/04
針對諾貝爾獎的3個自然科學類獎項,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等進行了獲獎者得獎時平均年齡的調查,結果顯示平均年齡最近已上升到69歲,在80年裏上升了約16歲。隨著科學的進步,需要學習的知識增加,成為研究人員時的年齡也隨之延後。另外,研究人員的增加等科研範圍擴大,優秀成果不斷增多,出現了排隊等候獲獎的情況。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和神戶大學的分析顯示,2020年代獲得諾貝爾獎3個自然科學類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為69.4歲,與1940年代的53.8歲相比上升了15.6歲。平均年齡到1980年代為50多歲,到1990年代超過了60歲,2000年代上升到65.7歲,2010年代上升到69.1歲。
諾貝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的原因有2個。首先是與獲獎相關的重要研究成果發表的年齡從1940年代的35.3歲上升到2020年代的42.1歲,增長了約7歲。
![]() |
包括科學研究在內,學術研究是在前人積累成果上追加新發現的工作。成為一名研究人員,必不可少的是學習目前已經探明的科學知識。
在諾貝爾獎誕生後的大約120年裏,科學研究發展突飛猛進。成為研究人員之前要學的東西不斷增加。日本神戶大學副教授原泰史表示,「學習必要的知識,達到靜下心來搞研究的水準,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在距今100年前的20世紀初,研究人員在大學本科接受4年教育後,很快便得到專職職位的情況非常突出。研究人員在大學期間一定程度上學習了從事研究必需的知識。此外,當時能讀大學的人有限,大學畢業後即可成為獨當一面的研究人員。
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是英國科學家勞倫斯·布拉格,於1915年在25歲時獲得物理學獎。他以在高中物理教科書中也出現的有關X射線反射等的「布拉格定律」而聞名。使他獲獎的研究成果,是在他大學剛剛畢業後的研究中取得的。
在距今50年前的1970年代,成為研究人員的前提是在大學畢業後,再在研究所花費5年左右時間學習並取得博士學位。雖然如此,研究人員多數情況下一開始便會被作為助手聘用。
但目前國際上的普遍情況是,讀完博士課程之後要先從事博士研究員等有任期的職位。原泰史副教授表示,「30歲前半就取得專職職位是很困難的」。隨著可以靜下心來開始搞自己想要的研究的年齡延後,取得顯著研究成果時的年齡變大的情況也逐漸增多。
第二個原因是,即使發表了有助於獲獎的重要研究成果,距離真正獲獎所需的平均年數也有所增加。從成果發表到獲獎的所需時間,在1940年代為18.5年,但到2020年代為27.3年,增加了約9年。
2019年,憑藉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與日本的吉野彰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人約翰·古迪納夫,獲獎時年齡97歲,為歷屆最高齡獲獎者。其研究成果産生於1980年,距離得獎約有40年時間。
2013年憑藉對於賦予粒子品質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而獲得物理學獎的彼得·希格斯等人,最初提出理論是在1964年,距離獲獎有約半個世紀。在理論物理學中,理論需要通過實驗加以證明,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有定論。
此外,原泰史教授認為,「隨著世界範圍內研究人員的數量增加,優秀成果也隨之增加,獲得諾貝爾獎的等待時間也變得更長」。
![]() |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顯示,2019年美國的研究人員數量約為159萬人,比2000年增加約6成。歐盟27個成員國的研究人員數量也在2020年達到約189萬人,增加1倍。中國的研究人員數量則增至3.3倍。
從東西方冷戰時期開始,各國為了提高作為國力源泉的科學技術實力,不斷增加研究人員。在這樣的背景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獲獎者的老齡化趨勢恐怕會持續下去。
有觀點認為,到21世紀末獲諾貝爾獎時的年齡將超過平均壽命。2014年義大利和芬蘭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就諾貝爾獎的3個自然科學類獎項的從開始進行重要研究到獲獎所要的時間,根據以往的趨勢預測未來的獲獎時的年齡將出現多大程度的增加。
以擁有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進行的以平均壽命為基礎的調查結果顯示,到21世紀末,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領域,獲獎時的年齡將超過平均壽命。論文寫道,「這兩個獎項的候選人在獲獎之前去世的可能性增加」。
「獲獎者1次不得多於3人」等限制嚴格;獎金達諾貝爾獎3倍的新獎項出現
每年10月公佈獲獎者的諾貝爾獎,其價值由約120年的歷史和傳統所支撐。另一方面,也存在因科研環境距創立時發生變化,導致諾貝爾獎無法適應時代的情況。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赤池伸一表示,「諾貝爾獎的獲獎限制非常嚴格,要求獲獎者不得多於3人,且仍然健在」。
例如,2015年因中微子振盪方面的發現,有兩人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於同一成果,由美國谷歌聯合創始人等出資的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頒獎給了1000多名研究人員。原因是有許多研究人員都參與了觀測實驗。
科學突破獎的單項獎金為300萬美元,幾乎達到諾貝爾獎的3倍。該獎創始人之一的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在英國《科學》雜誌上回應稱,「與100年前相比,現在的科學由更多的人共同努力而得以開拓發展」。
雖然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領域僅限於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位技術等未曾預見的領域正逐步發展。獲2021年物理學獎的全球變暖預測相關主題,是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給有關氣候和電腦模擬的成果。諾貝爾獎也在探索如何應對時代的變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草鹽拓郎、藤井寬子、松添亮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