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貝爾獎人才」減少
2023/03/07
日本在未來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尖端研究人才在減少。日本在世界上受關注論文數量比峰值減少近2成,按國家排名排在第12名,比2000年代前半期的第4名下降。能拿出出色成果的研究人員也比2014年減半,與突飛猛進的中國的差距在拉大。日本越來越難以産生創新,當務之急是調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和人才培養。
東京大學的相田卓三卓越教授充滿危機感地説:「日本已開始被尖端科學研究的國際網所忽視。在美國科學雜誌《科學》的論文評審委員中,來自日本研究機構的只有相田卓三卓越教授一人,比2010年代的5~6人持續減少,低於中國和南韓。
![]() |
在化學及材料等日本擅長的領域,日本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據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介紹,在材料科學領域著名的國際會議「MRS」上,1996年特邀演講者中日本研究人員佔1成,而2019年減少到近4%。
英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數據表明,在物理及化學等21個領域,過去10年曾多次執筆被其他研究人員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論文的研究人員(高被引學者、HCR),日本在2022年為54人,比2014年減半。在主要國家中大幅減少的只有日本,與中國增至4倍、澳大利亞增至3倍、南韓增至2倍形成對比。
在論文數量方面,日本的地位也在下降。被引用次數排在前10%的高關注度論文數量,日本在1980年代前半期~1990年代初僅次於美國和英國,排在世界第三。1990年代被德國超越,2006年被中國超越,2019年下降到第12名。高關注度論文數量約為3800個,比峰值減少了近2成。
![]() |
一般而言,從取得研究成果到獲得諾貝爾獎需要20~25年。日本進入21世紀,有19人獲獎,僅次於美國,但大部分在1980~1990年代的業績受到好評。2010年代以後,日本的研究成果低迷,2030年代以後獲獎可能會大幅減少。
日本為什麼難出優秀研究成果了呢?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校長豐田長康分析指出,在政府支出的大學研究資金增加的國家,「高被引學者」(HCR)也趨於增加。日本2004年國立大學法人化,日本政府撥給大學的運營經費每年減少1%,並且增加大學的裁量,促進競爭,但研究能力下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