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日本的中國古董加速「回家」
2020/02/12
曾經被從中國帶到日本的古董和古書正在加速「回家」。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興起富裕階層收集的古董熱潮,流落日本的古董因為「保存狀態好、贗品也少」,受到了收藏家的好評。由於日本的古董所有者年事漸高,很多人在生前開始整理古董,一些中國買家來到日本,以收購這些進入市場的古董。
![]() |
在古董拍賣中競拍挂軸的中國買家(東京都文京區) |
「200萬!」、「300萬!」
2019年秋季,從事古董收購和銷售的本鄉美術古董館(東京文京區)舉行的拍賣吸引了約400位中國人。
拍賣品之一是清朝末期著名畫家吳昌碩的竹畫挂軸。拍賣師宣佈「起拍價50萬日元」後,參加者頓時來了精神,最終成交價達到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4.4萬元)。
在長達8小時的拍賣中,共有陶瓷器、陳設品和繪畫等2000件中國古董被拍走。總成交額達4億日元。一位通過委託中國企業等方式經常參加拍賣的中國男性(50歲)表示,日本拍賣公司出來的古董贗品較少,值得信任。
本鄉美術古董館的代表染谷尚人分析稱,「對於中國買家來説,日本是大量一級古董沉睡的‘寶庫’。為了低價買到好東西而來到日本大量購買」。來日本買古董的買手和收藏家增多,拍賣的古董數量也在增多,從大約10年前開始一年拍賣2次。
「買回熱潮」還在向古書擴大。在日本有名的古書店街東京神田神保町,「山本書店」在銷售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古書籍。店主山本實表示,「以研究為目的的學者和遊客等顧客居多」,還有中國顧客買來做室內裝飾的,「似乎已經成為了地位的象徵」。
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美術品曾被視為「舊文化」而遭到毀壞。銷售古董的古美術八光堂(大阪市)鑑定師淺野俊表示,「在當時和戰爭時期,有很多古董被去到中國的人購買並帶回日本,以所有者生前整理和繼承為契機,很多古董被出售」。
熟悉中國古書籍情況的日本山梨縣立大學準教授名和敏光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的富裕階層掀起了收藏古董和古書籍的熱潮。和房地産一樣,很多情況下是以投資為目的購買古書籍」。據悉,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中國人買回古董的情況越來越多。
中國加強文物出境管制
根據國際條約的規定,非法帶到日本的盜竊文物以及原本就不准帶出境外的文化財産等必須返還。
日本2002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産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的簽約國。該公約規定,如果在冊的文化財産被非法帶出境外,可以要求籤約國返還。但各國簽署公約之前帶出境外的文化財産,以及該國不在冊的文化財産不受公約保護。
目前,中國對市面上購買的不屬於在冊文化財産的古董和美術品,也加強了出境管制。2007年出台新規定,禁止以下兩種物品帶出境外,(1)1911年以前生産製作的物品;(2)1949年以前生産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品。
如果違反規定將受到相應的處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