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博士」出現「誤診」?

2020/07/21


      國際銅價出現大幅反彈。7月13日,作為指標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期貨價格(3個月)一度飆升至每噸6633美元,創下了兩年來的新高。廣泛用於電力基礎設施、家電産品、汽車等領域的銅的價格是反映世界經濟的指標,被稱為「銅博士」(Doctor Cupper)。如果直接從目前的銅價來判斷的話,全球經濟已經恢復至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之前的狀態,但這次「銅博士」有「誤診」的可能性。

  

     從今年年初起,銅價持續處於下跌狀態,3月19日跌至4371美元的最低值。中國4月8日針對全球最先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並出現很多死亡病例的湖北省武漢市解除了封城措施。後來,歐美經濟也開始運作,銅價上漲速度加快,與3月的最低值相比,漲幅達到5成。甚至超過了中美貿易摩擦對銅價産生下行壓力的2019年的最高值。

 

 

      各國政府在與尚未平息的疫情作鬥爭的同時,也在力圖推動經濟運作,並度過了最艱難時期。但對於恢復至兩年前水準的銅價,業界出現了認為價格過於強勢的觀點。從中美關係來看,圍繞香港問題,兩國矛盾再次升級。

 

     目前的銅價已經偏離全球經濟實際發展情況,推高銅價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因素是,銅價雖為反映全球經濟的鏡子,但主要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全球每年的銅需求量約為2300萬噸,中國佔其中的一半。中國領先於其他主要國家快速重啟製造業,中國政府以推動經濟發展為目標,刺激了基礎設施投資等,這些因素均反映在銅價上。

  

廣泛用於多種領域的銅價被稱為全球經濟的鏡子

 

      在國際市場上,6月份鐵礦石的現貨交易價格10個月來首次超過每噸100美元,運輸鐵礦石和煤炭的大型貨船的租費迅速飆升至今年最低價的10倍以上。鐵礦石商品以及運輸這些商品的「中國概念股」均大幅上漲。

 

     第二個因素是中國通過採取環保措施,限制了廢銅進口。以前銅都是用廢料生産的,現在則改成了以未鍛軋銅或精礦(在中國國內進行提純)的形式來進口。住友商事全球調查公司指出,「以前,中國的銅精礦進口量每月為120~130萬噸左右,4月份卻超過了200萬噸,原來未鍛軋銅的進口量為44萬~45萬噸左右,6月份卻超過了60萬噸」(首席經濟學家本間隆行)。

   


    

      除了中國經濟刺激政策及製造業恢復外,由於中國政府的限制而使得精礦及原料金屬的供應緊張,從而推高了作為國際指標的期貨行情。

    

      第三,智利等資源國的疫情影響越來越嚴重,影響了供應。銅産量全球首屈一指的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也於6月下旬宣佈,該國北部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礦山進行部分停業。

   

       建議企業採用價格波動風險對沖的日本Market Risk Advisory公司代表新村直弘表示「除了觀察商品行情外,今後還要注意北半球與南半球的環境差異」。中國、歐美及日本等消費國集中在北半球,人口也多。而巴西、智利、澳大利亞及南非共和國等資源國大多集中在南半球。

   

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的丘基卡馬塔礦山(Reuters)

  

     隨著以中國為中心的消費國的經濟開始恢復,對南半球資源國因新冠疫情爆發而影響供應的不安加劇。新村認為,這種情況的差異將使銅行情的上升幅度超過實體經濟。在中國需求強勁的背景下,對巴西等國供應的擔心將推高行情,這種情況也適用於鐵礦石。

   

      即使北半球進入夏季,疫情仍在持續,氣溫變化對疫情的影響尚不明確。不過,到了冬季,「北半球又有很多國家被迫封城、經濟停滯,而南半球的資源國卻恢復的可能性也無法否定」(新村)。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的銅行情就會被迫轉頭下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編輯委員 志田富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