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嘗試打破中國對石墨的壟斷

2020/07/28


      用於純電動汽車(EV)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石墨(graphite)的供應鏈正出現變化跡象。此前中國企業一直處於壟斷,但澳大利亞企業將相繼投産提純工廠。在中澳關係惡化的背景下,兩國在車載電池原材料領域也在展開博弈。

         

 Syrah Resources在美國建設了石墨提純工廠(路易斯安那州)

       

      向歐美企業供貨

    

      澳大利亞資源企業Syrah Resources於7月中旬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投産了首座石墨提純工廠。將在美國把在莫三比克開採的石墨提純為面向車載電池的負極材料,向美國和歐洲的化學企業等供貨。該公司表示,「將不斷提供不依賴中國的地理上的多樣性」,爭取對中國的依賴心存擔憂的客戶。

  

      不僅是Syrah Resources,澳資源企業生態石墨公司(EcoGraf Ltd.)最早將於2022年在澳大利亞西部使工廠投産,提純從坦尚尼亞礦山開採的石墨,已簽署向德國鋼鐵和機械廠商蒂森克虜伯集團(ThyssenKrupp)旗下企業供貨的MOU(諒解備忘錄)。第1年供應約2300噸,第3年以後供應1萬噸。1萬噸相當於約37萬輛純電動車電池的用量。該公司還採用不使用價格昂貴且有害的氟化氫的新清洗工藝,以彰顯顧及環境的姿態。

     

  

      「提純成本低於中國企業,(作為電池零部件企業的需求方)可以推進採購的多樣化」,生態石墨公司的總裁Andrew Spinks自信地表示。據稱,該公司正在與日本和南韓企業推進供應談判。

    

      石墨分為2種,除了天然之外,還有通過石油提純後的石油焦等提煉的人造石墨。人造石墨需要以數千度的高溫長時間持續煅燒,天然石墨在成本方面更有優勢。天然石墨的開採由中國掌握6成份額,在面向車載電池負極材料的石墨提純領域,中國幾乎形成壟斷。從世界負極材料企業來看,排名前3的均為中國企業,但澳大利亞企業正試圖打破這種壟斷。

  


      英國調查公司羅斯基爾(Roskill)統計顯示,天然與人造加起來的石墨需求2020年為260萬噸,但隨著純電動汽車市場擴大,未來10年有望保持年率6%的較高增速。石墨還被用於混合動力車等,近年來價格上漲。另據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産資源機構(JOGMEC)統計,直到新冠疫情擴大之前,日本的石墨每噸進口價格在過去10年裏上漲至2倍左右。

 

     石墨供應的多樣化也面臨課題

     

      受到需求增加和價格上漲的支撐,石墨礦山開發和提純工廠建設的趨勢擴大到了中國以外。很多聲音對澳大利亞企業相繼涉足表示歡迎。日本一位行業相關人士期待地表示「在中國之外建立供應鏈,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中日關係惡化之際,中國減少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另外,在南韓於2016年決定部署美軍的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薩德、THAAD)之後,中國也曾限制中國赴南韓的團體旅遊。因此各國對過於依賴中國的擔憂有所增加。

   

      在南韓,大型鋼鐵企業浦項製鐵(POSCO)6月與在坦尚尼亞涉足石墨礦山開發的澳大利亞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BlackRock World Mining Fund)簽署了共同開發的備忘錄。如果經過90天的資産評估後達成協定,浦項製鐵計劃在取得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的股權等方面,最多投入1千萬美元。

  

      不過,石墨供應的多樣化也面臨諸多課題。中國企業以政府的産業培育戰略為東風,一直培育鋰離子電池的相關業務,在提純石墨的供應方面略勝一籌。行業相關人士指出,如果其他國家的企業擴大供應,「(中國)有可能像此前的稀土那樣提高供應量,壓低價格,以迫使海外企業陷入困境」。Syrah Resources和生態石墨公司等澳大利亞企業也剛剛啟動提純,是否能確保穩定的供應量也是未知數。

   

      不過,在中美對立等地緣政治風險加強的背景下,探索擺脫重要材料一面倒依賴中國的趨勢也許不會停止。

  

      三菱化學表示「本公司的負極材料的原料(石墨)依賴中國,但還將討論從中國以外採購」。涉足石墨業務的日本企業的相關人士表示客戶也有希望採用中國以外石墨的需求。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本史 雪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