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國央行再次積極買入黃金

2021/08/31


  此前因新冠疫情而中斷的中央銀行買入黃金趨勢重新出現。4~6月凈買入200噸,按季度計算達到2年來最高水準。美國的貨幣政策邁向正常化,跨境資金的流動容易出現混亂。市場對美國債務和通貨膨脹的擔憂愈演愈烈,為了應對貨幣動盪,與美元相比,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增持黃金。

      

  世界黃金協會(WGC)的統計顯示,央行和公共機構4~6月的黃金買入量比1~3月增加5成。2020年7~9月按季度計算時隔9年轉為凈賣出,但目前再次增持。新興市場國家此前為了提振國內經濟和確保外匯,出售了價格走高的黃金,目前出售告一段落,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已重新成為黃金買家。

    

    

  按具體國家來看,買入量最多的是泰國。4月和5月合計買入90噸黃金。泰國的黃金儲備增加6成,增至244噸,創出歷史最高水準。黃金相當於泰國外匯儲備整體的6%。泰國央行行長塞薩普特表示,「黃金符合安全性、收益性、分散性、(雖然可能性低、但一旦發生影響巨大的)尾部風險對沖等準備金管理的主要目的」。

     

  買入排行2位以下都是新興市場國家。巴西央行買入54噸黃金,餘額達到121噸,創出2000年11月以來、時隔約20年的新高。巴西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大規模買入黃金。除了土耳其和印度之外,匈牙利和波蘭等東歐各國也在積極買入黃金。 

     

黃金(資料圖)

   

  全球央行的黃金持有餘額達到3萬5544噸,正在持續增加。包括歐洲中央銀行(ECB)在內的歐元區各國以黃金持有外匯儲備的6成,已開發國家是最大的黃金持有者,但正在增加持有量的是新興市場國家。

    

  泰國等新興市場國家1990年代經歷金融危機,一直增加外匯儲備,但此前主要是美元。轉捩點出現在2010年前後。受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對歐美貨幣和國債的信賴動搖,正在向黃金分散外匯儲備。由於應對新冠疫情的財政支出,美國的債務膨脹,通貨膨脹風險也隨之提高。

     


        

  市場分析師豐島逸夫表示,央行買入黃金是「投給美元的不信任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顯示,從世界整體的外匯儲備來看,美元計價資産的比例2020年時隔24年低於6成。

     

  世界黃金協會攜手調查公司YouGov對全球央行實施的6月的問卷調查顯示,作為買入黃金的理由,被列舉最多的是「危機下的表現」,自調查開始以來首次躍居首位。超過「長期的價值儲藏」、「資産組合的分散」等項目。新興市場國家還考慮到今後危機帶來美元和美國國債下跌的風險,正在增持黃金。

  

        

  從希望在今後12個月裏增加黃金儲備的央行來看,相對於已開發國家的4%,新興市場國家達到31%。

   

  世界黃金協會的顧問森田隆大指出,「遭受新冠疫情打擊的各國正在為了加強儲備而買入黃金」。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西濱徹指出,「新興市場國家正在應對美國縮減貨幣寬鬆導致的貨幣貶值」。

     

  紐約的黃金期貨徘徊在1800美元/盎司左右。與2019年底(約1500美元)相比大幅上漲。除了珠寶飾品、工業用途和基於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投資需求之外,央行的買入也在提升存在感,4~6月佔到黃金需求的2成。市場分析師豐島逸夫認為,「如果今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追隨買入,對黃金行情的影響將無法無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